新西兰九大步道南岛篇,开普勒步道(KEPLER TRCK)一
2017.04.01发布·2082阅读
ALAN

到处走走,南北半球冬夏不同

目的地

蒂阿瑙

出行时间·天数

2017.02.27 ·8天

人均费用(人民币)

8000

第一天,从大湖走到峡谷
一,山毛榉森林
        2017.3.4. 山下晴天,21度。山上有云,有风,3 - 4度。
        早晨7:00来到
蒂阿瑙湖“控制闸口泊车场”,借着晨光走进本次行程的第二条大步道。
        开普勒步道(KEPLER  TRACK)因开普勒山得名,全长67公里,是专为观光休闲打造的非交通用全景步道,中级难度,需三到四天走完。在每年12月初举行的“开普勒马拉松挑战赛”(KEPLER  CHALLENGE)中,顶级选手能在五小时内跑完 全程。
        沿着湖边走了一个多小时(5.6公里)来到BROD BAY湖边露营地,这里是坐船渡游客的起点,从这里出发彩虹渡口结束只需走60公里。
        小路进入“Z”型爬山模式。山毛榉是凯普勒步道的主要树种,在米佛步道走了四天,除了森林线以上的麦金农隘口一段路,其他时间都被山毛榉包围着,今天又在林子里转悠,想看看能不能找到山毛榉以外的树种。除了灌木丛、厥树、青苔及众多寄生植物外,我竟然发现了芮木和几株眼生的大家伙。回来查资料得知:在峡湾国家公园低海拔山区,与山毛榉共生的还有锈色罗汉松(MIRO)、芮木(RIMU)、泪柏罗汉松(KAHIKATEA)及桃柘罗汉松(TOTARA)。没办法一一对号入座,但以后进山我会留心,会像研究山毛榉那样,从叶片的形状能辨出银榉、红榉,从树形大小可得知它是黑榉还是山榉。
        修缮很好的砂石路绕着弯上攀,在林子里感觉不到风大,但透过树叶缝隙的阳光碎影,随着风的呼啸在颤抖。一日行的游客很多,林子里除了鸟叫还有英语、法语、德语的谈笑声,一对不知道来自什么地方的人,持着莫名语种边走边争吵。
        这里还有信号,有朋友要求发现场照片,我只能发林中的山路,过会儿再发也没有不同,两小时内都在林子里爬山,坡度均匀路型不变,往左按固定角度(约20几度)走几十米,转右以同样的坡度再走几十米,走着走着,信号没了小路却周而复始。
        突然发现那对争吵的伴侣停止了吵闹,静静地站在路上看着什么。原来是三只拦在路上的蓝鹦鹉。它们不怕人,用弯弯的嘴认真地啄路边的朽木桩,所作所为就像广场表演的小丑,目的不在树桩,在于从围观者那里得到点什么,它们的行为让我相信了专家的测定:蓝鹦鹉的智力水
平和黑猿相当。
        蓝鹦鹉就是
新西兰啄羊鹦鹉(NESTOR  NOTABILIS),毛利人根据其叫声称它KEA,这个称呼形象逼真,所以成了通用名。啄羊鹦鹉主要栖息于新西兰山区森林以及亚高地灌木丛。成年鸟体长45-50厘米,雄鸟最大体重920克,雌鸟800克,寿命可达十几年。KEA的羽毛呈橄榄绿色,每片羽毛都有黄色中心、黑色滚边、放射状条纹、黑棕色尖端。头顶和颈部为黄绿色,胸部和腹部为浅棕绿色,背部下方为桔红色。鸟喙细长弯曲,虹膜为深棕色。
        啄羊鹦鹉大多在地面上活动,滑稽地用双脚跳跃前进,因此被称为“ 高山上的小丑”。它们栖息的环境相当险恶,因此养成独特的生活习性,成为社会性(接触人类)很高的鸟种。它们居无定所食性多样,除了草根浆果,有机会还像鹰一样偷袭小动物,甚至于袭击羊群,故得“啄羊鹦鹉”大号。
        啄羊鹦鹉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看到任何新东西都喜欢啄啄,因此在人们心中留下“爱找麻烦”的坏名声,长而锋利的弯嘴时常撕碎游人的睡袋、登山鞋,在停车场拆下汽车的橡塑部件。进山人都得到忠告:不要喂食,放在室外的登山鞋必需挂起来。
        10:00山路有了明显的变化,一堵长长的青石悬崖堵在路上,这是一座几十米高的石灰岩悬崖(LIMESTONE BLUFFS),属于碦斯特地形典型结构,是几亿年前在
蒂阿瑙湖底形成的泥晶灰岩,由无黏结作用的泥晶方解石、碳酸盐颗粒磨蚀的微粒,以及水体中沉淀的泥碳构成,拜2500万年前地壳运动,它被托到现在的位置。
        小径沿着石崖根迂回,最终沿着两节木梯爬上悬崖。森林随着路的陡然攀升发生畸变,树干变细、间距变宽,高度降低、树冠变小,椭圆形大片榉树叶由小巧的橄榄型树叶取代,我知道这是高山榉的地盘,意味着森林线快到了。
二,寒风中的山坡、山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