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的迁徒线路——栖息在甘肃西部的野骆驼
2019.02.27发布·709阅读
敦煌户外玉米粒 1国1城

目的地

阿克塞

出行时间·天数

-

人均费用(人民币)

-

野骆驼祖先始驼生存在大约5000万年前的北美洲。由于气候变化,在距今400万年时,原驼一支从北美洲出发,经白令海峡到达亚洲腹地,有一部分留在了今天的甘肃西端沙漠地区,另一部分继续前行,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今天甘肃西端阿克塞县安南坝、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西部的野骆驼是与家骆驼截然不同的物种,它的演变史是一部曲折的动物进化史。



骆驼是一种古老物种

5000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得极为寒冷、干旱,直到2万1千年进入冰河时代后,才逐渐变暖。气候急剧变化,部分动物惨遭灭绝,而野骆驼的祖先——始驼生存了下来。5000万年至3500万年前,始驼生存在
北美洲的森林里,他们的体型像野兔那么大,这种小型动物易于在地穴或丛树中栖息,度过了极度寒冷气候阶段。

在距今3900万年前,由于
北美洲海拔升高,地面变得坚硬而干燥,灌木减少,草原扩大,草质变硬,环境促使始驼进化为“二趾原驼”。“二趾原驼”体型变大,类似于绵羊,但比绵羊稍高一些。在距今约2500万年以后,一部分“二趾原驼”体型急速增高,演化为“原驼”,与现代骆驼很相似。在距今400万年前,原驼由北美发源地分成两路迁徙。一路经白令海峡到达东半球,深入扩展到中亚内蒙古高原较寒冷的干旱区,进化为双峰驼,一部分继续迁徙,跨过大陆干旱中心,进入阿拉伯半岛和非洲温暖地带,演化为单峰驼。它们统称为“有峰驼”。原驼另一支从北美洲南下,演化为体型较小、团蹄物种驼马和羊驼。美洲大陆的驼马及羊驼与亚洲干旱区和非洲大陆的骆驼比,不但体格小,另一显著特点是没有驼峰,成为无峰驼。显然这两支同一始祖的古动物演化为野骆驼、双峰驼、单峰驼及驼马、羊驼等5个物种。

大熊猫和野骆驼都是古化石动物,他们到底谁更古老一些呢?我们不妨与大熊猫的历史作个粗略比较。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
中国云南禄丰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使它的同时代很多动物灭绝,但大熊猫繁衍生息,并赢得了“活化石”的美誉。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的主支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生活在距今约300万年时期。这一考古发现与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尔卡德发现的有1000万年历史的原驼化石相比,原驼化石远于始熊猫200万年。目前的考古资料证明野骆驼是一种比大熊猫还古老的一种物种。



原驼的嫡系

有人要问,野骆驼不就是野化的家骆驼吗?

对这个问题研究最早的是
俄罗斯地理学家普尔热瓦尔斯基。他是最早在罗布泊发现野骆驼并向世界报道了野骆驼存在的地理学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第二次中亚考察期间(1870年至1873年),在罗布泊猎取两峰野骆驼,并捡到一峰死驼,全部制成标本,运回俄国。他的关于野骆驼的科学记录首次向全世界发表则在10年后的1883年。论文发表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野骆驼是离家走失“野化”的家骆驼还是野骆驼就是野骆驼。

在普尔热瓦尔斯基著的《走向
罗布泊》一书中,他列举了野骆驼与家驼体格特征上的区别:一是野骆驼的前腿无胼胝(茧皮);二是野骆驼的驼峰只是家驼的一半;三是雄性野骆驼一般没有鬃毛,即使有也极为短小;四是野骆驼的毛色都是朱砂色,而家骆驼很少有这种毛色;五是鼻子突出部分较短,鼻上长白毛发;六是耳朵较短。除了以上特征,野骆驼的体型一般比家驼小,在家驼中一般可看到庞大而体型笨拙的,而野骆驼中没有这种体型。

野骆驼到底是野生祖先的嫡系,还是已驯化的家骆驼逃离家园,逐渐野化的呢?普尔热瓦尔斯基认为:“看来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存在。”
南美洲就有这样的例子:为数不多的牛和马从西班牙殖民者的农场逃走,到了广阔的草原上繁衍生息,数量逐渐增多,最后完全野化。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也有过这样的情况,那里的牛完全野化了,只是野生化的规模没有这么大。普尔热瓦尔斯基认为:“受人类羁绊的家骆驼在自然界中繁殖是很困难的,因为具有生殖能力的公驼很少,而且家骆驼的交配与生殖原来是在人类的帮助下进行的,大部分家养公驼被阉割,如果家骆驼野生化以后仍然能够繁殖,除非野生公驼同野生化了的雌驼交配,否则,家骆驼野生化以后不可能自然繁殖。事实上,罗布泊盆地以及周边适应于人类生活的地区空气潮湿,害虫繁多,食物匮乏,不适应骆驼栖息,当地人因此从来没有大量饲养过骆驼。”当时虽然没有基因分析,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他的著作中作出判断:“问题从反面旁证得出结论,野骆驼是它的野生祖先的嫡系子孙”。

进入21世纪,我国科学家根据从戈壁考察中取来的死野骆驼皮样,进行DNA基因测试结果表明,野骆驼与其它
双峰骆驼有3%的基因不同。或许有人认为,既然野骆驼和家骆驼有97%的基因相同,那么野骆驼无疑是家骆驼的嫡系。这就错了。科学家提醒我们,人类与猩猩的基因也只有5%的区别。连续不断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成果一再证明:野骆驼是野骆驼,除在形态上与家骆驼有较大差别外,习性上也有一定差异,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遗传基因已大不相同,野骆驼比家骆驼多了个遗传基因链,碱基歧异度为1.9%。

现任世界野骆驼保护基金会主席、长期从事野骆驼研究并创办了“野骆驼保护基金会”的
英国学者约翰·海尔认为,野骆驼与家养双峰骆驼纯属两个物种,所以完全可以称之为“野骆驼”,而不是称谓“野双峰驼”。野骆驼已独立于家双峰驼之外,成为地球上的一个特殊物种!

野骆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野骆驼,这个第四纪遗留下来的化石动物,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人们送它“沙漠之舟”美称,同时也称为“地球上能在最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艰难生存的珍奇动物”。野骆驼实在是一种神奇的动物。

就形象而言,它雄壮的身躯,长长的脖子,高高的
双峰,修长的大腿,不管是行走还是站立,形象高大,气度昂扬,引人注目。同时它具有其他动物无法企及的耐渴、耐高温、抗风沙、善行沙漠等特性。

野峰驼类背部长着两个凸起的峰。它是最大的能量储藏器,最多可储存20多千克的脂肪,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就可以凭靠这些脂肪提供能量。有资料记载,禁草禁水的骆驼活了67天,禁水给草的活了87天,给水禁草的直至110天营养衰竭而死。驼峰储备营养是其维持生命的巨大法宝。

野骆驼能把水储藏在血液中。它饮用的大量水分进入血液,红细胞会增大一倍。缺水时,水分渗出,参与代谢,红细胞变小,血液浓缩。研究认为,骆驼超乎寻常的耐渴功能得益于包括家骆驼在内的骆驼种属的红细胞具有抗压抗渗特异功能。有份科学杂志这样描述骆驼血液储水功能:“骆驼血红细胞呈椭圆形,与其他圆形细胞不同,这是为了让血红细胞在脱水状态下可以流动”。骆驼在十几分钟内可以饮相当于体重的30%的水,然后再慢慢消耗。对于其他动物而言,这样的饮水方式会造成潜在危害,而骆驼则安然无恙。这是因为骆驼血红细胞更加稳定,在吸收大量水时,可以大幅膨胀而不至破裂。同时,它们的胃有三室,每一胃室有数个小囊可以储水,这些小囊能保存五六升水。并不是有了充足的水可以大量消耗水,骆驼在消耗水方面非常节制。它利用减少呼吸节约水分失散,还通过鼻腔粘膜回收呼出气体中的一半以上的水分,还可以通过降低粪便水分节约耗水(骆驼的粪便水分不到牛粪的四分之一)。同时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可以靠喝盐水生存的陆生动物,饮用水大都是矿化度极高的盐碱水。据说它们的肾脏有超强的排泄浓缩尿液的功能,还会把尿高度浓缩。骆驼可以忍受其他动物无法忍受的体温巨大变化,一天内的体温差可达7摄氏度,白天可达41度,超过这个温度,野骆驼才开始出汗,这种体温承受了外界环境巨大挑战,减少水分蒸发,与其他动物比,仅这一项,骆驼每天可节约用水5升。可见野骆驼是“节水专家”。

野骆驼在沙漠里行走如飞。骆驼走路的姿势很别致。如果从前右、前左、后右、后左依次编号为1、2、3、4,其他有蹄类如马、牛、羊等动物的行走方式是1、4、2、3交替行走,而野骆驼(当然包括家骆驼)行走以1、3、2、4步伐同时运动一侧前后腿,这种步伐可以防止行走奔跑时陷入沙中。因为拥有软蹄双趾,蹄与地面接触的是宽厚的大肉垫,野骆驼善行沙地,奔跑起来动作灵巧,一旦觉察到有危险,他就立即一溜烟跑掉,有时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不停步。

如你对家骆驼在野外的观察有经历,你会对骆驼的啃食带刺的灌木枝桠就如人类吃精工细作的菜肴一样,你会感到震惊。野骆驼牙齿坚硬,咬肌发达,能采食粗硬的灌木或带刺的沙漠植物。上唇两半,启动灵活。他喜欢吃盐生植物,无论是咸而多汁的盐穗木、盐爪爪、猪毛菜,还是粗糙的梭梭、芦苇、霸王、胡杨以及野沙枣枝叶,它都爱吃。特别爱吃长着长长的针刺的骆驼刺,因为营养丰富,是它的美味佳肴。他的耐饥能力很强,可以一个月只舔食地面上的盐斑照常维持生命。

它的耳虽小,酷似鼠耳,耳毛丛生,但平贴身体,有防沙防蚊虫袭击的功能;眼睛突出,视角大,睫毛长而密,不受阳光和风沙刺激,几乎透明的眼睑,即使闭上眼,也可以看见行路。它们的泪腺发达,一旦眼睛受到风沙侵害,泪水会冲洗干净眼睛。野骆驼的嗅觉特别敏感,可嗅出3公里以外的水源地飘来的潮气,还能预感到大风暴的来临,在顺风20公里外能嗅到人的气味,因此能及时逃避人的捕捉。科学家认为,通过对它的研究,可获得很多对人类有极高价值的成果。对野骆驼的保护显得既迫切又重要。然而,这个物种的处境比大熊猫还危险。

野骆驼的生存状态与保护区

野骆驼从远古存活下来,是对地球和人类的贡献。它生存适应性和对环境宽泛选择性为人类研究自然环境及物种起源、进化提供了科学研究依据。然而,人类活动对这一古老物种造成直接的或间接的危害。在人口稀少的古代,野峰驼分布相当广泛,整个
中亚到西亚东部的低海拔丘陵及平原区都有野骆驼分布。从发现的野骆驼骨架和历史记载的分布来看,东达陕西黄河流域,西到里海海岸地区,北到贝加尔湖岸,南到青藏高原北部。这说明历史上野骆驼分布范围相当广袤。但随着近代人类活动的扩大,分布区迅速萎缩,在绝大部分地区绝迹,剩余活动区的生存状态岌岌可危。

从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他的书中可以看出,近百年前的野骆驼生存状态已相当危急,他这样写道:“
罗布泊的居民都说,野骆驼现在的栖息地是罗布泊以东的库姆塔格沙漠周地。二十年前曾有成群的野骆驼还来罗布泊村庄边缘。给我们带路的恰克勒村猎户及其他猎人对我们说,当时看到几十峰甚至几百峰的野骆驼也不稀奇。我们的向导年龄已经很大,据说在他的狩猎生涯中,用他的火索枪打到的野骆驼不下一百峰。随着恰克勒村人口不断增加,罗布泊地区的猎户也不断增加,因而野骆驼在不断减少,即使罗布泊周边还有野骆驼的年份,夏秋两季能打到五六峰。一到秋天,野骆驼就长出很厚的膘,肉可以吃,皮可以做衣服。一张皮子可以卖十腾戈(相当于1卢布30戈比)。”

一百年前的野骆驼分布范围至少是今天的三、四倍以上,数量也不少于8000至10000峰。由于野骆驼是机警而远避人类生存的野生动物,这导致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分布易被分割、缩小。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捕猎伤害,农垦范围扩大,采矿业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数量已降至2500-3000峰。据资料反映,就连前些年还有盗猎者持冲锋枪等器械,乘坐性能高超的越野车进行偷猎。

目前,全世界野骆驼分布总数在730-880峰之间,仅分布在4个区域,其中3个位于我国
西北地区,即阿尔金山北麓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安南坝、罗布泊北部嘎顺戈壁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另外1个位于中蒙边境。

野骆驼活动范围缩小,数量剧减,引起了
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86年国务院批准在阿尔金山北麓东段建立了阿尔金山野骆驼保护区,面积7.8万平方公里。

1995-2001年间,
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组成科学考察队,先后6次进入阿尔金山——罗布泊地区,行程近4万公里,对在中国的骆驼主要分布区嘎顺戈壁、阿奇克谷地、阿尔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及中蒙边境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

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
阿尔金山野骆驼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野骆驼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之一。2006年成立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
甘肃酒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境内,地处库姆塔格沙漠和阿尔金山之间,北接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邻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靠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属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干旱气候区。总面积为39.6公顷的保护区内设立了较为系统的保护站、地面气象观测站、野骆驼饮水工程、瞭望塔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使得野骆驼有了保护组织,野骆驼保护区各项执法措施得到落实,植被得到有效恢复。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初步厘清了当前影响野骆驼生存的因素。概括起来有六点:干旱与恶劣的饮水条件以及鼠害猖獗是三大自然元素;放牧活动影响和狩猎影响是两大人类因素;还有与家驼杂交的影响等等。这些对野驼生存、数量、遗传结构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他们先后编制了《2006年-2015年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均通过国家林业局的批复,同时还编制了《2007年-2010年自然保护区科技发展规划》《2008年-2010年自然保护区年度计划》《自然保护区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建设初步设计》《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野骆驼保护的基础已经奠定,保护成效显现,这项保护生物链条的工作迈上了正规轨道。科研是保护区工作的核心任务。成立野骆驼保护研究机构,组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显得尤为重要。据说
甘肃省有关部门将积极推进保护区立法进程,组织起草编制《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力争在“十二五”末报请立法机关出台《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为资源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五次来到
中国罗布泊、安南坝地区的野骆驼种群进行专项考察活动,一直致力于保护野骆驼及其生存环境的约翰·海尔在最近考察了中国野骆驼后指出,甘肃阿克塞县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中国野骆驼的主要饮水区源,并认为该区域野骆驼数量可达300-400峰,阿克塞县境内野骆驼数量占到世界野骆驼总数的一半。约翰·海尔认为,因为野骆驼的数量比大熊猫还要少,也是世界上唯一能靠喝盐碱水生存的动物。作为一个古老的物种,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保护野骆驼,是对地球生物奇迹的保护。他说:“繁育中心、人工繁育是保护物种灭绝的一种方法,虽然现在大多数野骆驼在野外生存,但是50、60年以后谁也不会清楚,会不会灭绝(或变种),建立繁育基地还是能够保持这种基因的。”
骆驼的迁徒线路——栖息在甘肃西部的野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