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宁格勒,寻找历史交错的叠影
2018.12.21发布·1101阅读
大波伏娃 12国18城

少说多看

目的地

加里宁格勒

出行时间·天数

-

人均费用(人民币)

-

缘起

决定一个人去
加里宁格勒恐怕是我最临时起意的行程了。愿望来源于今年上半年看的一本书,Neil MacGregor写的《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 因为要去德国出差所以作为粗浅背景读物看完的,没想到格外张弛精彩。其中有一章讲到德意志历史上两个失掉的卫星首都,一个是卡夫卡的故乡布拉格,一个是康德的故乡柯尼斯堡。两个城市都孕育了非凡且影响至今的德国精神文化瑰宝,但无一例外都跟今日德国没有联结了。
加里宁格勒机场买的明信片,展示柯尼斯堡旧貌。

其中最卓著也最让我着迷的当属柯
尼斯堡。人们也许知道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在这里这个大学城城市(Albertina大学)里任教并写作《实践理性批判》,但可能并不知道康德实际上一生中并没有离开过柯尼斯堡方圆十公里开外。若根据柯尼斯堡今日为归属俄罗斯被改名加里宁格勒的飞地,康德的现代国籍可能就是俄罗斯人了。

我很喜欢的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老家其实也是柯
尼斯堡,她父母虽在汉诺威生下她,但3岁时又搬回柯尼斯堡,并在这里接受基础教育,渡过烂漫的少女时期,几次往返柏林和柯堡,最终在柯堡考过德国高考Abitur,师从马尔堡大学的海德格尔。

另外,柯
尼斯堡也有点中国人所讲的“龙兴之地”感觉。这里最早是被条顿骑士团发现的,这群德国十字军战士抱着征服和让波罗的海异教徒皈依的目的来到这里,却把这里治理成最德国化的地方,是普鲁士穷兵黩武的渊薮。加上神圣罗马皇帝后来把这块地(勃兰登堡蕃侯国)封给霍亨索伦家族,作为首都的柯堡就随着这个家族与德意志激荡沉浮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直到一战结束的1918年。

首先,腓特烈一世就是于1701年在柯
尼斯堡哥特大教堂自我加冕为普鲁士国王的。从这一刻起,普鲁士逐渐壮大演进,成为欧陆最强盛的军事政治力量。虽后来霍亨索伦家族迁都柏林,但柯堡始终都是帝国边陲的皇家重地。1806年拿破仑亲征攻陷柏林,取走代表德意志荣耀的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像,逃到柯尼斯堡的国王痛定思痛,在这里草拟改革方案,为眼前击败拿破仑以至日后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奠定基础。

但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现代史,特别是苏联人来到柯堡之后。二战战败后,根据
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被划给苏联人,1946年正好苏联人“亲切的祖父”、最高苏维埃主席加里宁去世,便顺势将这里改名“加里宁格勒”。斯大林开始搞去德化驱逐德国人,很多德国人被迫迁徙到东德,斯拉夫人移入,建筑、饮食、文化、制度缓慢又刻意地替代——

俄罗斯人真的能在70年里抹掉德意志的痕迹吗?这就是我踏上行程寻觅的动因。没有什么比所谓文化的冲突和迭代更诱发我探寻的乐趣了。
行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