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中提及地点

这种日本的传统美食居然起源于中国

生鱼片or刺身傻傻分不清楚

日本料理以刺身最为著名,它堪称是日本菜的代表作,而生鱼片则是中国人对它的称呼。但是生鱼片和刺身到底有没有区别呢?首先从释义上来看一下。

生鱼片:也叫鱼生,顾名思义就是生鱼切成的片,也算是“中国式的刺身”。

刺身: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是一种传统的日本料理,所用食材的范围广泛,除了各种深海鱼,还有螺蛤类、虾蟹类、海参和海胆、鸡肉和牛肉等。

除了食材不同,鱼生与刺身在切法也不一样。刺身多数是生鱼肉条块,只有河豚剌身等几种,才切得其薄如纸;鱼生的切法会相对单调些,只要保证每片的薄度即可。

此外,吃生鱼片和刺身的配料也大不相同。刺身通常用芥末和豉油来带出食物的鲜味,撇去腥感;

而生鱼片的配料就丰富多彩得多,而且也不会用到很霸道的味道。除了必备的盐、上等花生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搭配柠檬叶、洋葱、葱丝等等。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发现鲜活鱼肉不可言喻的鲜美了,这种吃法被日本人学了去,还发扬到了极致,就渐渐衍生出了刺身。那么,刺身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很久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由于去皮后的鱼片不易辨清种类,故常取一些鱼皮,再用竹签刺在鱼片上,以方便大家识别。这刺在鱼片上的竹签和鱼皮,当初被称作“刺身”,后来虽然不用这种方法了,但“刺身”这个叫法仍被保留下来。

中国古人也吃生鱼片

生鱼片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上溯到周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3年。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唐宋两朝达到极盛,并成为一种时尚。

随四季而变的调料

吃生鱼片要蘸芥末,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吃法了,而且在我们的意识里这是源自日本料理的搭配方式。其实,生鱼片的调料与搭配原理是中国古人最伟大的“主动”发明之一。

春天吃生鱼片要用葱姜等制成的酱汁,夏天是白梅蒜酱汁,秋天则用芥末汁,冬天蘸的则是橘蒜酱汁,这些都是古人随着时令节气以及物质条件不断变化而研发的不同的生鱼片蘸料品种。

只是,今天我们已经没有这个口福了。

精致的调料

中国古代的“鱼脍”名品中有一道著名的“金齑玉脍”。“玉脍”是指银白色的生鱼片,“齑[jī]”原意是细碎的菜末,在这里指调料,“金齑”就是金黄色的调料。

“金齑”是一种什么调料呢?跟现在的生鱼片调料有什么不同?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介绍,“金齑”酱的制作要用八种配料:蒜、姜、盐、白梅、橘皮、熟栗子肉、粳米饭、腌制的鱼。把这八种配料捣成碎末,用好醋调成糊状,就是“金齑”。在同一节里,贾思勰还描述了两种芥子酱的做法:把芥末的种子研成粉末焙干后,或加水,或加鱼蟹酱调之。

很显然,跟今天的芥末酱相比,中国传统的芥末酱已经被我们极度简化了。

中国人为什么逐渐不吃生鱼片了

生鱼片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组成部份,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唐宋两朝达到极盛,元明以后渐见衰微,到清末成为昨日黄花。但中国的生鱼片文化从来没有间断,只是不是主流饮食的组成部分。

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假设:
第一,北宋以后,北方少数民族三次入主中原,导致饮食习惯的改变;
第二,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北方渔业资源的枯渴;
第三,寄生虫在内河各水系的传布,使得在淡水区域捕获的鱼类再不适宜生食;
第四,生鱼片与中国各大菜系的发展方向南辕北辙,逐渐被边缘化,最后终于被淘汰。

根据已有的资料和多方不同的观点,目前来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中国气候的变化和寄生虫的问题。古代中国漫长的时间里是逐渐变冷变干的,也客观上妨碍了人们去得到鱼。再者,中国属于内陆国家,古代要吃生鱼片的话一般都是淡水鱼,淡水鱼的寄生虫很多且容易感染到人。

也有人开玩笑说是因为中国的美食太多了,有更好吃的东西,有更便宜的东西。但是不管怎样,美食与美景同样不可辜负,只要是好吃的我们就不能错过。

去日本就去这些地儿吃刺身

东京

筑地市场

蟹道乐(银座八丁目店):b>

矶丸水产(新宿3丁目店):b>

京都

京都吉兆(岚山本店):b>

瓢亭(Hyotei)

中村(中京店):b>

大阪

蟹道乐(道顿崛本店):b>

北海道

函馆朝市

螃蟹本家(札幌站前总店 ):b>

APP内查看更多攻略
0
举报
推荐阅读
加载更多
温馨提示
APP阅读体验更佳,前往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