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中提及地点

品赏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看点详细解析

关于网师园

网师园不在苏州四大名园之中,但它的文化底蕴绝不低于四大名园。园子不大,名气不小,是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名录中的园子。2003年,我国还为网师园发行了特种邮票《苏州园林-网师园》。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建造的明轩,使网师园这一名园走向世界。德国著名园艺家玛丽安娜•鲍榭蒂女士评价网师园是“苏州最体面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近年来,网师园每年夏天举办的极有苏州文化特色的夜游,更使网师园声名鹊起。

网师园一览

阔家头巷

阔家头巷本是一条十分窄小的弄堂。要走过这条窄弄才能到达网师园。这是苏州古典园林设计中欲扬先抑的手法,据说也是为了“轩车不容巷”,以避大官的舆从,体现了园主的在尘隔尘、居凡脱凡的隐居思想。这是园主当年建园的理念。现在小弄变成了阔巷,两侧都是卖工艺品的店铺,平时市声喧嚣,没有一点幽静的气氛。这也是全国旅游景点的普遍现象。也许从经济角度来看,增加了就业,活跃了市场,是一件好事。但从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角度来看,却未必是一件好事。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吧。

我们游网师园时正值新年前夕,大多数店铺都歇业了,阔家头巷空荡荡的。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没有拓宽时,网师园在小巷中隐藏之深。网师就是渔父,网师园最初的名字就是“渔隐小筑”,建园正是为了隐逸。隐藏在小巷深处应该是园主的初心吧!

巷门

小巷的中间有两座巷门,两座巷门之间就是网师园的正门。
巷门的门额古朴而沧桑,就像网师园这座园子一样。网师园的初建,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淳熙初年,也就是宋孝宗执政的时代。当时的兵部侍郎,曾任建康军政要职的史正志归老苏州,在这里建了万卷堂和渔隐圃。从宋到清历经几百年,屡经废立。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在北京任职的宋宗元回家乡,在渔隐圃的故址建了一座为母亲养老的园林,取名网师小筑。对建造网师园贡献最大的是后来的园主瞿远村,乾隆末年一个恬淡平和的隐士。他对网师园精心规划,重加布置。现在的网师园还保持了瞿远村当年的总体结构。

住宅部分

跟当时一般士大夫的住宅一样,网师园住宅部分的正门是两扇黑漆木门。粉墙黛瓦,屋脊用哺鸡装饰,鸡的身下还有坐盘砖供它蹲坐。一对大红灯笼为门厅增添了些许喜气。

大门的对面是高大的照壁,这是古代大户人家的惯例。而门前仅存的两株盘槐,让人依稀还看得到苏州悠久历史中门前种植古槐的风气。

对开的黑漆大门里面就是网师园住宅部分的门厅。网师园的住宅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也应该是说得上的。苏州的园林大多是私家园林,住宅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住宅建筑大多以木材作为栋梁支柱。尽管建筑时挑选优质木材,又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但还是很容易遭到破坏,更不用说还有战乱和灾害造成的损毁了。在苏州园林中,保存下来的住宅建筑并不多,像网师园这样大体上完整如昔的,就更少了,也愈发显得珍贵。
网师园的门厅与大多数古典园林一样,门口是一对抱鼓石,图案是狮子戏绣球和拟日纹,雕刻十分精细。虽然抽去了金刚腿门槛,但从金刚腿的槽中可以想像出当年门槛的高度。门厅通过庑廊与第二进轿厅相连。庑廊两侧分别是一条长长的板凳。可能是为了还原当年的生活场景吧,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当年坐在这里的家丁的形象。
庑廊两侧的墙上都有花窗。花窗外是天井。如果你行履匆匆的话,很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两个小天井,更不会注意到天井中的两方砖额。这两方天井据说还是南宋时的遗物。东天井有一方题为“锁云”的砖刻。将云锁住供我欣赏,很浪漫,也很……。“锁云”二字由清代王文治所题。王文治号“梦楼”,曾任云南姚安府知府,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与刘墉,翁方刚、梁同书齐名,号称“清四家”。人称“淡墨探花”。在《辞海》中也有他的词条。

西天井的一方砖刻题为“鉏月”,“鉏”就是“锄”,有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诗意,反映了园主的隐逸情操。砖刻由冯桂芬所题。冯桂芬是晚清思想家,翰林院编修,他的思想曾经影响了当时的洋务派,启发了当时的维新派。

第二进是过去接待一般客人的地方,所以叫做茶厅。网师园的游客接待中心就设在茶厅里,木屏上是一幅《网师逸隐图》,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网师园的亭台楼阁,房舍池塘。这幅画既是艺术作品可供欣赏,把它作为导游图来安排自己的游程也可以。梁上悬挂着匾额“清能早达”。匾额由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先生题写。“清能”想来是清官能吏的意思,“早达”就是早日发达的意思了。园主虽然自己隐退了,但还是希望子孙官德好,早成材的。

茶厅又是轿厅。达官贵人、太太小姐坐轿而来,轿子就停在这里。厅内还停放着一顶红木的仿竹节舆轿。这是原来网师园园主所用,为了修复这顶残缺破损的古轿,专家曾经工作了一年半时间。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轿子上精美的木雕。苏作工艺的成就由此可见一斑。

“藻耀高翔”门楼

绕过木屏往前走,前面是网师园住宅部分二进和三进之间的天井。苏州的古典园林是如此的精致,想品赏苏州园林,前瞻后望、左顾右盼是必须的。就在这个很小的天井中,如果不往后看看的话,就会错过一座有名的门楼,号称“江南第一门楼”的“藻耀高翔”门楼。这座门楼还是园主宋宗元时的故物,至今已有将近260年历史了。这座细砖门楼获得“江南第一”的称号,不仅是因为它经历了悠悠的岁月而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更是由于它精美细致的砖雕独步江南。

这座门楼的雕刻是那么雅致,要认真观察各个细部才能更好地领略它的美。“藻耀高翔”四个字出自一千五百多年前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意思是唯有文采照耀而又高飞冲天,才称得上是创作中的凤凰。用在这里,应该有文采出众的意思吧!“文采”和“高飞”是“藻耀高翔”门楼的主题,它与其他祈福的纹样共同成为门楼精细砖雕的内容和象征。

字碑周围是一圈由卍字和蝙蝠图案交替组成的浮雕镶边,“卍”字在梵文中是吉祥的意思,武则天钦定这个字读“万”音。这圈镶边取谐音,是“万福”的意思。
字碑的上面是浅浮雕的上枋,图案是连续卷草纹,这是我国工艺艺术的代表性图案,象征蔓延不断、繁茂不绝的生命力。在艺术风格上既表现出节律和均衡,又因不绝对对称而表现出生动活泼。上枋之下悬挂着一排砖质挂落。小巧玲珑,对称匀落,雕刻得不但精致而且优美。在一般的木质上雕出这样的图案也许不算珍稀,但当想到这是在细腻脆弱的砖质上的雕刻,而且经久不“落”,那就不能不由衷地赞叹这是一项绝技了。雕有字碑的中枋下面也有一排这种令人叫绝的砖质挂落。
下枋中央的图案,细看有两层。一层是高浮雕,图案是祥云、蝙蝠和三个团寿字,突出了“福、寿、祥”,另外一层是浅浮雕,形成第一层的背景,图案有卍字,菊花、向日葵、灵芝等。整个浮雕表现出对吉祥福寿的向往。
门楼的屋顶采用姿态优美的歇山顶,飞檐翼角,像翩翩欲飞的凤凰。用《诗经》中的两句诗来形容,叫做“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屋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像毛色华彩的野鸡展翅飞翔。跟门楼“高飞”的主题相合。

屋脊筑成了“哺鸡脊”样式。两边的哺鸡突出了中间设计成中空透漏的瓦脊,增加了屋脊的美感。哺鸡脊来自于“鸱吻”,而传说中的鸱吻“厌火”,能灭火降雨,因此哺鸡脊有趋吉避凶的作用。哺鸡之上还有一条飞扬灵动的曲线,与歇山顶的飞檐正好呼应。

屋顶之下有一排仿木的斗拱,在苏式建筑中的专用术语叫“牌科”。从正面看,有六组砖质的“一斗六升拱”,结构繁复,整齐优美。更难的是在牌科上向外伸出的弓形拱,先向下弯曲,逐渐收小,再昂嘴微向上翘,形成“凤头昂”,优美的曲线与屋顶的翼角相对应。何况还将牌科两旁的清水砖镂空为极细的花香回纹网络。

这些凤头昂既展示“文采”,又展现“高飞”,是对“藻耀高翔”意义的形象描写。砖细牌科很脆,很容易折断,特别是凤头尖端更是这样。在细砖这种质地的材料上进行精雕细刻,苏州“香山帮”匠人的水平真不是吹的。

门楼最精彩的部分是字碑两侧的方宕,砖雕匠人把它叫做“兜肚”。这些“兜肚”就是空间进深的戏台。这是重点中的重点。多层次,有深度,立体感是这些“兜肚”的显著特点,是工匠精雕细作的极品。东边的戏台上演出的是“文王访贤”,讲的是周文王恳请姜子牙出山的故事。周文王以大德著称,姜子牙因大贤著名,这出戏寓意“德贤齐备”。

西边的戏台上演的是“郭子仪上寿”。郭子仪福、寿、富、贵、丰、满俱全,是人臣艳羡不已的对象。作为园主这样的士大夫当然也是很羡慕的。

两侧的雕饰,一般叫“挂芽”,网师园的这座门楼的上枋挂芽雕刻的是“狮子滚绣球”,下面还有飘动的彩带,不但复杂,而且景美。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座门楼的大门。木质门上,遍体钉以水磨砖,既可防火,也能防盗,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太平门”、“防盗门”了。问题是门钉的数量,这在古代是很有讲究的,在皇权下,不同的品级规定了不同的门钉数量。等级最高的皇帝才可以有九行九列八十一颗门钉,象征至尊。而“藻耀高翔”门楼上每块砖用四颗门钉固定,共有十八行,十列门钉,放在清代肯定是“僭越”,是“大不敬”,这可是个很严重的罪名,要杀头的!唯一的解释就是这大门不是清代的原物,而是民国以后重新配的院门。

积善堂&万卷堂

“藻耀高翔”门楼是网师园最精致的一座门楼,与它相对的当然是全园最重要的建筑。积善堂是网师园住宅部分的大厅,是全园最高大的建筑。园主喜庆宴请、家庭议事、接待宾客都在这里。天然几上陈列着园主珍藏的青花双耳大瓷瓶、“怪石供”、大理石插屏,显示出主人的文化修养。积善堂上却悬挂着文征明书写的“万卷堂”匾额,也是有原因的。南宋史正志初建园圃时,建有“万卷堂”作为藏书厅。清代宋宗元重建时在园子的主厅挂上“万卷堂”匾额,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现在大多数人只知“万卷堂”,不知“积善堂”了。

堂内陈列着一面诸葛铜鼓。传说这种鼓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创制,至今桂黔等地的少数民族还十分珍爱诸葛铜鼓。铜鼓上所铸的符号,使这面鼓更显得神秘古朴。

万卷堂内的陈设,以黑白两色为主调,使空间显得简洁淡泊,完全展现出“渔隐”这一遗意。陈设的一套明清红木家具,富丽端庄,十分珍贵。

东西两侧的白壁上挂着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的大理石山水挂屏:春山晴翠、华岳云深、白露横江、寒泉锄月,给人古雅的感觉。挂屏上方的题字样式也有点别具一格,不知有什么讲究。

绕过屏门,后面墙上有卍字纹的漏窗,窗后是蟹眼天井。既增加了采光,又起到装饰作用,还有祈福的文化意义。

内厅

穿过厅后的小门,进入第四进。我国古代男女关防最严。第四进是面宽五间的内厅,楼下是女主人招待女眷的地方,又叫女厅。楼上是园主夫妇的居室。楼前天井里对称地种了两棵桂花,东面的是金桂,西面的是银桂,秋高气爽的时候,这里桂花香气袭人。园主为自己营造的居所真的是十分安逸。桂花与厅前天井中的玉兰,组合起来寓意“金玉满堂”、“兰桂齐芳”。

“竹松承茂”门楼

正对内厅,天井的南面也有一座门楼。跟内厅含蓄简朴的风格一致,这座门楼也很简洁。匾额“竹松承茂”出自《诗经•小雅•斯干》“幽幽南山,秩秩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这篇诗常被用来庆贺新屋落成,有家族兴旺,兄弟相亲的意思。

门楼上枋两侧的垂脊雕是莲藕、荷花、牡丹,象征“喜结连(莲)理,百年好合(荷)”、“早生贵子(莲蓬多子)”和清高(莲出淤泥而不染)富贵(牡丹花)。中枋两侧的图案是乐器磬和两条鲤鱼,象征“吉庆双利”。下枋两侧的图案是由灵芝和祥云组成的如意头,象征“吉祥如意”。古人祈福真是无处不在啊!

女厅

女厅内,除了摆设了椅子、茶几、坐榻外,还摆设了一套精巧别致的红木回台圆凳,很适合旧时的女眷活动。据说这张圆桌是红木仿竹纹棋桌,桌面是多功能设计,可供四用:第一层是普通桌面;撤去第一层,第二层是围棋棋盘;翻过来是象棋棋盘;撤去第二层桌面,可以打“双陆”——一种古代博戏。不能走近观察,只能凭空想像了。关于园林设计,人们常把家具陈设称作“屋肚肠”,室内没有家具陈设,就像人没有肚肠一样,没有活气,也就是没有生活气息,更不要说是人文气息了。可见家具陈设的重要。从网师园女厅的陈设也可看出这一点。

撷秀楼

匾额“撷秀楼”由晚清朴学大师俞樾所题。楼名因楼的特色而来。“撷”是撷取的意思,撷秀就是撷取秀色。据说过去在楼上凭栏远眺,可以望见苏州西南诸山,这是园林设计中借景手法的很好体现。现在楼上不能上去,也无法撷秀了。不过据我判断,由于园子四周都是高楼,想看远景是不可能的了,不上也罢。

住宅区的各进都能通往住宅区西面的花园区。除此以外,撷秀楼后面还有一扇小门,门外就是一个跟西面花园有区隔的后花园。门内的墙上有一花窗,如意腿花瓶里插花,周边还有卍字纹装饰,有雅洁清高的意思。这也是跟整个园子的格调相符合的。

出撷秀楼北面的小门,一座假山挡住人们的视线,挡住了后花园的景色。沿着游廊走出几步,豁然开朗,后花园的假山、花树、厅堂和楼阁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园子,与其称作后花园,不如称作庭院比较合适。

刚才遮挡视线的假山屈居庭院一角。即使这样一座又小又低的假山,也堆砌了山洞,增加了游人的兴致。在高大的白墙衬托下,四季长青的高树与灰色的太湖山石相映成趣。

梯云室

庭院整体设计出一种飘飘欲仙的气氛。正北一面取名“梯云室”。梯云室题名的出典是唐代张读《宣室志》中记载的周生八月中秋以绳为梯,云中取月的故事。梯云取月已是隐居的最高境界。室前的平台石栏杆上有花篮雕饰。花篮是暗八仙图案之一,代表八仙之一蓝彩和。宋代记载野史传说的小说集《太平广记》中有蓝彩和的故事。

梯云室室内装修精美。室内有一座黄杨木的落地飞罩,上面雕刻着双面鹊梅图,雕工十分精细。透过花罩和后面的长窗,可以隐隐地看到北面庭院内的绿树湖石。

梯云室北面的小院内有几棵玉兰,数座石峰,错落有致,自成一处小景。这里是网师园东部住宅的最后一进,院旁有小门,往右通往网师园的后门。

站在梯云室南面的平台上看这个面积不大的庭院,东、南、西三面墙壁都掩映在高下参差、聚散不一的太湖石和树木之后,蜡梅、白皮松、鸟不宿等观赏花木,高低错落,四季悦目。

庭院东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题名“云窟”,从对面望去,就像一轮明月。洞内有假山绿树。当迷雾天时,远看云窟,恰似云雾中的月亮和隐隐约约的绿树,是否会联想到那在广寒宫中伐桂的仙人吴刚?

庭院西墙是一座湖石叠成的蜂洞假山。古人称石为“云根”,他们认为云是“碰石而生”,这里也是以湖石为云。另外在堆叠时采用了“云头皱”手法,造成山耸入云的意象。人在假山蹬道上行,几经曲折登上五峰书屋楼上侧门,如踏云雾,飘飘欲仙,既有“上楼僧踏一梯云”的感觉,也切合周生梯云取月的境界。这种叠山为梯的技法,明代治园专家计成称之为“楼山”。

这座假山的南面是一座半亭。半亭的阶下是两个同心大圆的铺地图案,在满院软脚海棠带万字的铺地图案中显得很突出。里圈古松的松针丛丛墨绿,丝丝分明,枝干褐皮皴裂。仙鹤活灵活现,翩翩欲舞;外圈是五只蝙蝠。寓意“松鹤延年”,“五福捧寿”,与整个庭院的主题呵成一气。

穿过半亭,走进西面的一个庭院,一股幽香扑鼻而来。循香而寻,高高的粉墙下,一株蜡梅绽放着耀眼的花朵。虽然已不是盛花时节,但那清香仍是沁人心脾。我认为,蜡梅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凌寒独自开”。

五峰书屋

这座二层的建筑,就是“五峰书屋”。据说,这里才是南宋时史正志万卷堂的故址。当年这里有三间书屋,屋里有42柜典籍,而且大多数是写本,十分珍贵。

“五峰书屋”,既为“书屋”,自然是园主藏书、读书的地方。这也算是跟几百年前史正志的“万卷堂”一脉相传了。屋前的台阶,是用湖石垒成的,表现一种山林的气息,苏州古典园林中,这种以湖石为阶的厅堂并不鲜见。

这是一座充满书卷气的厅堂。可惜的是原来史正志的藏书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损失殆尽。现在陈列在这里的书柜和藏书的规模跟南宋时代的藏书完全不可等量齐观。

五峰书屋的门前庭院有花坛,有一株品种是“十三太保”的茶花,花季时会同时绽放十三种颜色的花朵。被称为网师园一奇。可惜去时不是花期,无缘见到繁花似锦的美景。院中几座造型奇特的假山是江西庐山五老峰的写意。五峰书屋的得名就出于这座假山。园主在这里对窗读书,面临五峰假山,是不是会有一些崖栖庐山读书的感觉?

五峰书屋北边的庭院很窄。但有芭蕉、紫薇,也有峰石,是一个耐看的小景致。

五峰书屋的后廊有小门通到“集虚斋”。苏州的文人私家园林大多信奉老庄哲学,集虚斋的名字就出于《庄子•人间世》:“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表明这里是园主修身养性的地方,追求的是清雅超逸的精神境界。这座二层小楼,过去曾称为“小姐楼”,可能楼上就是当时的闺阁绣楼。

这里既然是为了养心而建,各种陈设当然追求简单清幽。木槅上画的是竹,墙上悬挂的也是竹,门前天井里种的也只是两丛翠竹。

长窗的窗棂、前院的铺地,都是冰裂纹图案,表达了园主追求高洁的境界。

斋后一株古木瓜树,落叶后的枝干伸向蓝天。它已经270多岁了。年龄跟重建的网师园一样大。

竹外一枝轩

集虚斋前的小天井的前面就是“竹外一枝轩”。站在天井里通过圆洞门往南望,明暗交替,由近及远,集虚斋-竹外一枝轩-彩霞池-云岗-小山丛桂轩,很有层次感。

“竹外一枝轩”的题名来自北宋苏轼的《和秦太虚梅花》诗中“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的意思,这里应该以赏梅为主。过去这里是封闭式斜轩,后来改成敞轩。据说这里是园主子女读书写字的地方,对此我总有点怀疑。以前读书讲究“心无旁鹜”,作为敞轩,面对“良辰美景”,吟诗作画当然很好,读书作文似乎就不太适合了,特别是对于小孩子来说。

竹外一枝轩的题名隐藏了“斜更好”三个字,实景却把这三个字演绎得更加精彩。斜轩、斜着伸向水面的梅枝和松枝,此情此景,不是“斜更好”吗?除了“斜更好”和赏梅外,园主对这里的景物还有更深一层的设计。轩前的松、梅,轩后的竹,正好是“岁寒三友”。而集虚斋长窗和铺地的冰裂纹,更突出了松、竹、梅斗冰迎雪、岁寒不凋的品格。这也是园主“君子比德”观念的体现。

竹外一枝轩的后墙有空窗,后面是修篁一丛,恰似一幅墨竹图。

从竹外一枝轩西墙上的八角形空窗往外望去,池上的石曲桥,池边的古树,使园子增添了几分古意。

坐在竹外一枝轩的鹅颈椅上,凭栏观水,这是一个半亩左右的小池,四周是黄石叠砌成的堤岸,出入起伏,处理成洞穴、渔矶,娇小的亭榭廊轩,掩映在绿树丛中。这就是彩霞池。关于彩霞池的得名,有人说这是史正志爱女的芳名,有人说是池南云岗在水中的倒影像煞彩霞。不管是什么出处,知道池名“彩霞”的人很少,可能是因为池名太俗了吧。人们还是把这片水面称作“水池”。池中不植荷花,使不大的池面显得空灵。天光云影、山色石态、花容树貌、廊檐亭翼,上下左右,虚实动静,都映照在水面上,使水景更加优美。

射鸭廊

与竹外一枝轩成90度角的是一条约5米长的走廊,东倚山墙,西凌绿波,南接半山亭。就是这一条看起来很寻常的走廊,墙上的题额却告诉了我们关于这条走廊的一段趣事。

这条短廊叫射鸭廊。当年,文人雅士,少爷小姐们就在这里玩射鸭的游戏。古人喜欢斗鸭、射鸭这一类游戏,认为是一件雅事。射鸭之风在我国曾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射鸭是一种水上游戏,就是用藤圈套取在水面上嬉戏的水禽。如今,偶然在地摊上看见的套圈游戏想来就是射鸭遗风。

看松读画轩

从竹外一枝轩往西,沿走廊数步就到了“看松读画轩”。网师园是一座精细的园林,在走廊中也有花窗,让你可以欣赏园景。

看松读画轩是一座体量比较厚重的建筑。为了不影响品赏园景的情趣,在彩霞池和看松读画轩之间以庭院相隔,庭院中建了花台,还有不少古树,增加了园景的层次和深度,也不会影响小池的整体观感。

虽然气候乍暖还寒,看松读画轩前的红梅已经盛开,给园景带来了一片亮色。

看松读画轩当年是主人与来宾欣赏书画和作诗酬唱的地方。南面只有几根廊柱支持,使这里采光十分充足,这也是“读画”的必要条件。室内布置简洁大方。明式家具大方流畅。挂落之上,悬挂着“看松读画轩”的匾额,后面的墙上两侧,悬挂着对联。从一般园林厅堂的布置来看,中间应该是一幅中堂画。这里却别出心裁,以夔龙纹的花窗来取代中堂。

窗外的假山梅枝景色如画,这是真正的“尺幅窗”、“无心画”。在天然几上灵璧石的烘托下,十分醒目而又意味深长。在看松读画轩要“读”的画,不仅有宾主自己的二度空间的画,还有这张立体的无心画。

看松读画轩北墙两边的半窗,图案由三组不同的纹样组成,变化中更显精致。上层为十字穿海棠如意纹,中层由盘长纹为中心连结四面线条,下层盘长纹装饰四周。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福寿延绵”。花窗也是景窗,透过景窗往外看,天井里灰白的假山,绿色的草丛,树上的黄叶,不同色彩的景色又略有一些模糊,别有一种风味。

白皮松因为它体形秀丽,枝干古拙,是中国古典园林花木景观中最受欢迎的树种之一。这一棵白皮松已有一百多年树龄,仍不减当年的秀资。

这里有苏州市区园林中树龄最长的古柏,已经有九百三十多年了。虽然主干已枯,但虬枝凌空,风骨犹健。老根盘踞在苔石之间,枝头依然郁郁葱葱。这棵古木,与园同寿,寿胜于园,纵观古今兴亡,经历园子沧桑,阅尽人间春色,令游客油然而起思古幽情。

比这些古松柏更古老的是看松读画轩中那两段“硅化木”。轩内陈列着两段高二尺,直径一尺多的灰色柱形圆石。形状像树干,有结节,有年轮,有纤维痕迹。因栏杆围住,人们无法与它们实际接触一下,因此只有观感,缺少质感。这是一亿五千万年前地球上深绿乔木的化石。硅化木有长久和坚固的含义。据说,在《本草纲目》中也有硅化木的一席之地。

小书房

往西走几步,看松读画轩旁边是一个比较幽静的小书房,通过南面的冰裂纹半窗和窄小天井采光。室内挂着清代“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的对联:“天心资岳牧,世业重韦平”,表现出对贤德高官的钦敬,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士大夫最高理想的推崇。

网师园的花园区以水为中心。站在看松读画轩前的花台前,一泓清水尽在眼前。水体聚而不分,位于园中间。池西的月到风来亭高凌于水,池南的濯缨水阁挑临于水,池西的射鸭廊、半山亭空架于水。看起来,好像水面不止于岸边,还向亭阁下面延伸,打破了池岸四方的格局。南面的黄石假山云岗、东侧的粉墙和墙上的两个“观音兜”倒影于碧波一角,增加了水趣。

凌波曲桥

一路往西,彩霞池的西北面是一座凌波曲桥,几乎贴近水面。桥面上方是一棵白皮松虬劲的枝干。

樵风径

桥的西侧是一条高低起伏的爬山廊——樵风径。樵风的出典是汉太尉郑弘隐居时上白鹤山打柴、乘舟往返之路。“樵风”、“渔隐”正好相对,都是表现出隐居避世的理念。平直的墙顶,微波的廊檐,曲直相比,有动有静,樵风径将爬山廊南端的“宜春寏”、中间的“月到风来亭”和北端的“殿春簃”连结起来,形成了园西的一条风景线。

殿春簃

过曲桥,樵风径北部有一个匾额为“潭西渔隐”的门洞,走进门洞就是一个独立的小院。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殿春簃”。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所建中国庭园“明轩”,就是根据园林专家陈从周的建议,完全是以网师园殿春簃小院为蓝本建造的,也是由苏州的古典园林建筑技术人员和工匠到美国去进行施工的。

这里原来是一个芍药圃。芍药在春末开花,可以说是“殿春”,而“簃”是阁边的小屋。与主园相连的芍药圃小屋,“殿春簃”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也形象地概括了这个庭院的特点。匾额由清代同治年间的园主李鸿裔所题。

这个不到1亩的庭院,是园主子女读书的书房庭院。院子一面是坐北朝南的轩斋式建筑,西面拖复室两楹,是旧时园主的书斋,屋后是狭长弯曲的天井。东侧是主室,匾额下面的对联是“巢安翡翠春云暖,牕护芭蕉夜雨凉”,真是对书房优美而幽静环境的高度概括。一套明式家具线条简洁流畅。卷棚式的屋顶回音效果不同凡响。这里不但是书房,还是赏曲的厅堂。

与看松读画轩的设计相仿,殿春簃对联之中也是一幅“无心画”,夔龙纹修饰的长方形景窗框出一幅湖石图。对联中的翡翠就是指无心画中的一丛修篁吧,真是绝配!

对联两旁两盆佛手,在这里显得更加靓丽。与窗外之景在色彩上搭配和谐。

北墙的两侧都是半窗。虽然与中间那幅无心画只有咫尺之远,但隔窗而看,又是一幅湖石奇峰图。这就是移步换景吧

主室西侧的复室。北面一排半窗,竹石梅蕉,隐于窗外。室内陈设着一套明式的书房家具。西墙壁立着一整排书橱和博古架。书橱中摆满了书函,想必里面装的是线装书。博古架上摆放着具有各个时代特征的瓷器。宽大的书画桌和旁边的立轴筒,还有那些恰到好处地点缀的文房清供,使这里充满了浓浓的文人气息。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当时词人叶恭绰,画家张善孖、张大千兄弟曾经借住在网师园,这里就是张氏兄弟的画室。

正室的墙上悬挂着关于张大千兄弟的事迹和书画。很多人都知道画家张爰张大千的画名,对他的二哥张泽张善孖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实张泽也是一个有名的画家,尤其善于画虎,人称“虎痴”。他们兄弟俩曾经合作创作了《金陵十二钗》。可不是《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哦,而是十二幅不同形态的老虎的书画。主室中就陈列有他们创作的虎画。

张泽画虎生动可不是浪得虚名。这是他勤于观察,勤于劳作的成果。他们曾经在网师园中养了一只幼虎,并让幼虎在园中自由自在的活动。他们还亲切地称它为“虎儿”。虎儿去世后,他们将虎儿安葬在殿春簃的假山下。几十年后,张大千还很怀念那可爱的虎儿。他特地为虎儿题写了墓碑:“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款署“大千张爰题”,辗转送到大陆为虎儿立碑。这块碑就镶嵌在殿春簃的西墙下。

正室前是平台,台边是短石栏。站在台上往南看,院景一览无遗。鹅卵石铺成渔网纹的图案,强化了网师园的“渔隐”主题。小花圃中种有珍贵品种的芍药,呼应着殿春簃的“殿春”题名。东、南、西三面都有湖石遮住墙脚,这些湖石花坛的边缘屈曲宛然。花坛上,峰石不多,花树有限,相互参错,掩映其间。十足的美感。

正南方耸起一峰,突兀于群石之上,湖石高度向两侧逐渐放缓。如果说这些湖石宛如山脉的话,那么庭院的西南角就是山坳。

涵碧泉

这里原来有一口涵碧泉,取宋代朱熹“一水方涵碧”诗意而得名,但久已湮塞。1958年整修园子时对这个地方进行深挖,果然冒出一股清泉,涵碧泉重见天日。一眼古泉使殿春簃这一缺水的庭院增添了生气和活力。而且这眼古泉与彩霞池一脉相通,旱不涸,涝不溢。站在泉边,只觉岩壑深邃,寒气逼人。泉中还有锦鲤游弋,悠哉悠哉,莫非这是隐藏在寒泉中的潜龙?

冷泉亭

涵碧泉北面有一座倚墙而建的方形半亭,因边上的寒潭而取名“冷泉亭”。亭子周边堆砌着湖石,南北两侧以鹅颈椅替代了栏杆。坐在南侧的鹅颈椅上可以俯视涵碧泉。这个亭、泉结合的小景,成为殿春簃小院的点睛之笔。

冷泉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翼檐。一般的半亭,只应有两只翼角起翘飞扬,还有两只因为倚墙而“省略”了。而冷泉亭的设计者却高抬亭后墙壁,与亭顶一样高。在墙顶与亭顶连接的地方筑脊,缓缓向下分张,再往上起翘,使两角也翼然飞举,如鸟奋飞。这样,冷泉亭既是半亭,又有四翼,这种别具匠心的设计,在苏州的古典园林中是很少见的。这也是苏州工匠的一个创新吧!

亭中安置了一块高约5尺的灵璧石。石的颜色黑白相间,轻轻叩击,有铮铮的声音,好像击磬一样。一般的灵璧石体量都很小,这样大的灵璧石已经可以说是灵璧石中的奇品了。石的形状好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鹰,所以这块灵璧石的名字就是“鹰石”。有人说这块灵璧石原来是明代大画家唐寅唐伯虎桃花坞宅中旧物,不知是真是假。不管怎样说,此石与此泉、此亭、此院,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沿亭子的湖石台阶下来,脚下是一幅折扇纹铺地,扇面上还点缀着荷花荷叶,花卉画于扇面,表现出文人的雅趣。同时荷花和芍药一样,都有“中和”的含意。这也跟儒家的理念是一致的。

回到进院的门洞。蓦然一看,墙上有一排五扇漏窗。据在这里值守的保安介绍,这些漏窗的图案也有一定的含义,不是随便设计的:那个六角形冰裂纹的漏窗含义是“寒窗苦读”,三个圆形漏窗含义是“连中三元”,那个方形漏窗的含义是金榜题名。这里是书斋,这些漏窗的含义也是园主对子孙的期望吧!保安长期在这里值守,他们的文化底蕴也得到了提高,对园子的了解也比一般人要多得多。

跨出这个门额为“真意”的洞门就回到了网师园中部。看过了殿春簃,对园主的“真意”有所感悟了吗?我问自己。

月到风来亭

樵风径一面临池,而高出池上。走廊中间最高处是一座六角形小亭,这就是“月到风来亭”,是园中赏月最佳的地方。月到风来亭高距池中半岛,架于碧波之上,临池西向,三面环水。亭下湖石堆叠,池水在湖石间荡漾。

“月到风来”是古人诗中多次出现的幽静意境,唐代诗人韩愈有诗“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宋代理学家邵雍有诗“月到无心处,风来水面时”。

“月到风来亭”的壁间有一面镜子,对岸“竹外一枝轩”、“射鸭廊”一带的优美景色,树石墙檐尽映其中,扩展了游人的欣赏空间。

站在亭中,水池四周的景色奔来眼底。微波涟漪,天上地面,亭台楼阁映照在水面上。“竹外一枝轩”与“濯缨水阁”隔池相望,“射鸭廊”与“月到风来亭”遥遥相对。对面的高墙直直的墙顶上,两个观音兜打破了它的呆板,增加了曲线美。在这里最有意境的事莫过于临风赏月。从水面吹来的风带着水的温柔,从云岗吹来风带着山的宁静,从竹林吹来的风带着竹的清逸,从松间吹来的风带着松的宽厚。当月亮爬上对面的粉墙,天上、水面、镜中三月交相辉映。如果是金秋时节,“风来水面,月到波心”,“小山丛桂轩”飘来桂花的清香,月光照在水面的微波上,成就一片碎银。好一派良辰美景。

濯缨水阁

沿着樵风径一路南行,前面就是濯缨水阁。水阁的基部全部用石梁柱架空,池水出没阁下,幽静凉爽。临池一面是走廊,围有木栏杆。不管是临槛垂钓,还是倚栏观鱼,这里都是一个绝妙的地方,特别是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更是如此。水阁与池水是如此地亲密接触,如果在这里拍曲,音色一定会更加清亮,唱腔也一定会传播得更远。

人在濯缨水阁的走廊中,池周美景就在眼前展开,粉墙黛瓦,亭台楼阁,散落在绿荫丛中,倒映在碧波水面,风景如画。

濯缨水阁得名于《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典故。一来点明了水阁的用途具有玩水的性质;二来影射了园主“渔隐”、“网师”所表达的隐逸思想;三来,池中之水古代出于葑溪,与沧浪亭一水相连,一脉相承。

濯缨水阁匾额之下是一幅“无心之画”,画的是隔池相对的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虚斋和青松古柏、红梅翠竹。花窗上的图案成了这幅写实画美丽的边框。

室内陈设简朴。花窗两侧是一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用“乱石铺街体”书写的对联。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诗书画“三绝”。在苏州园林的楹联中,这副四言联最短。上联“曾三颜四”,说的是孔子的两个学生曾参“吾日三省其身”,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下联“禹寸陶分”说的是大禹和陶渊明珍惜一寸一分光阴,勤奋学习。只有八个字,却用了四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这也是少有的。

濯缨水阁东面是云岗。这是一座黄石假山,虽然不大,却表现出巨岩耸立池畔的意境。方寸之地,营造出各种岩穴,环山有石径,登高有蹬道。濒临池水,池边是黄石驳岸。倒影映入水中,好像赤云丹霞,这也是水池被名为“彩霞池”的一个原因。一边是水,一边是假山,步行在小径上,犹如身在山水之间。山上,长有榉树、紫荆、紫薇等树,特别是一棵古老的二乔玉兰树,玉树临风,虬曲临空,树枝伸向水边,春天花季,一树银花泛红晕。一瓣瓣、一朵朵,绚丽多彩。

小山丛桂轩

云岗南面是网师园林池区的主厅,四面都可赏景。厅的南面和西面是一个曲尺形的小院,湖石叠成花坛,坛上广植桂花。每到秋季,桂子飘香,沁人心脾。

这座四面厅背靠黄石大假山,面对湖石小假山,湖石小假山间桂树丛丛,因此起名“小山丛桂轩”。“丛桂”一词出于《楚辞》,用桂树的芬芳来比喻屈原高洁的品行,以“丛桂”命名,表达了园主隐逸的情怀,也与“渔隐”相切合。元代词人有“小山丛桂晚萧萧,几时任我夜吹萧”的句子,因此“小山丛桂”也有园居音乐文化的意境。

轩北正中,是一个外方内圆冰裂纹的花窗。高大凝重而又升腾飞动的云岗直逼窗前。

厅前小院中湖石叠成的假山,自东部拔地而起,一路向西,慢慢平缓,然后向北部逐渐散开。这些聚散不一的湖石形态各异,有“十二生肖石”之称。当然,哪块湖石像什么生肖,这就要看各人的眼力和想像力了。

小山丛桂轩前是曲廊,一边欣赏院中散落分布的湖石,一边沿着曲廊逶迤前行,回到樵风径。

牡丹园

樵风径的南端连着宜春寏。宜春寏是适宜在春天欣赏的花苑的意思。现在这里开辟为牡丹园。南庭园中点缀着若干石峰,小型湖石围起花坛,花坛中种着花中之王牡丹。春天花季,牡丹花开,这里是一片烂漫。南面的粉墙上有一块砖刻匾额“玉椀金盘”,是苏州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吴溱所题。“玉椀金盘”想来是形容牡丹花开的时候,花朵的色和形吧!

露华馆

这座“露华馆”是一座移建的明代建筑。馆名取诗仙李白《清平调》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意。这首诗是李白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赏牡丹花时所作,用在牡丹园中很切题。现在露华馆被辟作茶室,在春天的暖风中赏花品茗,也是一件雅事。

蹈和馆

走出牡丹园,沿曲廊走到“蹈和馆”。蹈和馆由三间并列的小厅组成,原是园主人宴客、小憩的地方。穿过前廊南端的小门,里面就是琴室,在蹈和馆可以静坐听琴,一个很雅致的所在。匾额“蹈和馆”由苏州当代著名书画家吴䍩木所书写。据介绍,“蹈和”具有“平和安详”的意思。

北面的厅内陈设着一张圆桌和六张圆凳。桌凳的底座花纹如枝干交错,别具一格。

各个厅室的西窗都是一样的花窗。但一样的花窗中,是不一样的景色,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游人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体验。

蹈和馆南有一个别致的小院,幽静雅致。院中有一座戗角翼然起翘的半亭,这就是琴室。琴室的顶轩是弧曲面,柔和优美。音响效果十分好。半亭三面檐下的挂落也很独特,不是在古建筑中流行的方折卍川式,而是两端圆转的如意式,中间长长地连以质朴的直线构成“花结”。好像琴弦伸张,琴韵绕梁。

琴室匾额之下,有一幅横式的大理石画屏,石上纹理,似山峦起伏,似流云飞渡。这幅大理石屏被题为“苍岩叠嶂”。看着这幅石屏,令人想起名曲《高山流水》,想起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室内有琴桌一张,上面有一块琴砖,厚重中空,名叫郭公砖,相传是汉代遗物。七弦琴本身就有共鸣箱的结构,再将琴放在中空的琴砖上鼓琴,琴音更加清越宏亮。谁说我国古代不讲科学?这就是我国古代科技的一个实例,而且实践的效果也是棒棒的。

与其他园林的琴室不同,网师园的琴室不是封闭的,而是三面开敞,致使音量扩散,岂不是个败笔?其实是“知音难觅,宁对风月”,就像钟子期逝世后,俞伯牙从此不弹琴一个意思。庭院中,正对琴室的是石榴古桩特大盆景,苍古奇拙,西侧是200多年的古枣树高出墙头。墙边两座太湖石的峭壁假山,山下竹丛摇曳生姿。面对此情此景,园主抚琴一曲《渔樵问答》,琴音清响送远。

东侧院墙上有一砖刻门额“铁琴”,意思是“铁骨琴心”。整个小院幽雅宁静,给人以隐逸的感觉。可惜东面的画室,将其画作排列在琴室东面的墙上,成了这个幽雅的琴室的不和谐音符。

从琴室东侧往前,左侧一排高高的粉墙,墙上一排排列整齐的漏窗,外形相同而图案无一雷同,有规律又有变化,严肃活泼。走过这段走廊再往左走,回到了林池区的东南角。

引静桥

在这里,中部水池向东南隅延伸为一小小的溪涧,涧上有一座玲珑小巧的石拱桥——引静桥。这是苏州园林,甚至可以说是全国园林中最小的石拱桥。这座桥完全以金山石精雕细琢加工而成,凌架在蜿蜒曲折的溪涧之上,古朴精致而又自然。

桥顶刻有牡丹图案,线条柔和,花形秀美。

桥两侧的栏杆上,一共雕刻了十二枚太极图案。苏州的文人园林,大多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因此用太极图案装饰石桥栏杆是理所当然的事。

引静桥东侧的地面上有一幅“寿”字的铺地。“福禄寿禧”是人们对生活追求的永恒主题。直到现在,过年过节,这四个字不还是最普遍的吉祥用词吗?

引静桥下的狭溪窄涧,富于苍然古意之美,溪涧两壁,绿藤垂阴水面,使这条宽只有尺余的小涧看起来像是深不可测。

槃涧

拨开桥畔涧壁上的重重藤蔓,石上有“槃涧”两字,据说这块石刻还是宋代的旧物。“槃涧”就是这条溪涧的名字。“槃涧”出自《诗经•卫风》,是指山林隐居之地。园中处处都表达出“隐逸”的理念。

“待潮”石闸

槃涧上游建有一座石闸,名叫“待潮”。石板上已长满了青苔。一座小闸,就将一泓静水在观念上变成了活水,而“待潮”这一名称,更将小溪流与江海联系起来,真是有“尺幅千里”的感觉。

桥名“引静”,涧称“槃涧”,闸为“待潮”,以小见大,以浅见深,体现了园主的文学修养和优雅情趣。放眼北望,岸边,古柏苍苍,小轩寂寂,空中,蓝天白云,虬枝盘曲,池面,波光粼粼,锦鲤嬉水,立于一桥而尽览。有人说,水池如龟,北面平曲桥下的水面是头,引静桥下的槃涧为尾,还真有那么一点意思。如果有航拍无人机从空中鸟瞰,会更形象。

“渔隐”园

沿着池西边的小径往北走,钓矶边,一树数枝斜斜地探向水面。追想夏日,绿树荫下,一叟一矶一钓杆,一幅渔翁垂钓图好生动,也切合“渔隐”园名。

池边黄石叠砌的石峰,称作山又太小,只能称作半山,峰北半山亭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半山形如狮子。一株250多岁的紫藤巧妙地以半山为架,枝干盘曲嶙峋,蜿蜒如龙。入夏时,紫英累累,直让人感到自然的繁华和生命的充实。

过半山亭,经射鸭廊,穿五峰书屋,就走近了网师园的后门。这里有个瓷器馆,展出各个时代的瓷器,数量不多,但十分精美,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去一看。如果细心的话,就可以在园内靠近后门的地方,发现也有不少铺地图案,寿字、蝴蝶、厌胜钱等,这些铺地图案的文化含义当然都是避凶趋吉。

走出网师园的后门,外面同样是一条过去曾是十分狭窄的小巷子,用意当然是避开喧嚣的闹市,追求安宁的意境。网师园中处处都体现着园主“隐逸”的愿望。人们将网师园誉为“精致小园”,确实如此!

APP内查看更多攻略
0
举报
推荐阅读
加载更多
温馨提示
APP阅读体验更佳,前往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