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中提及地点

漫步上海武康路,看遍名人故居和公馆群

武康路午后,让我们一同感受悠闲的生活~

漫步武康,感受曾经

武康路,旧名福开森路,始于清朝光绪33年(公元1907年),全长1182.7米,路宽12至15.5米。北从华山路起,南至淮海中路、兴国路交汇处。
今天,我从淮海路出发,拐进湖南路,然后沿着湖南路到达武康路,正式开始了武康路午后的漫步。
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一下武康路的地理位置。

密丹公寓

紧邻密丹公寓,就是著名的巴金故居。

巴金故居

位于上海武康路的巴金故居最初的房主是英国人毛特宝·林海,房子曾为前苏联驻沪领事馆商务代表处。它由一栋主楼、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

1955年9月巴金从淮海坊迁入此处,在这里居住了整整半个世纪,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团圆》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本散文集,还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尤其是《随想录》也完成于此。
众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曾出入武康路巴金寓所,关于这座房子及其发生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回忆文字,这里成为一个留下中国文学不同时期记忆的见证场所。

武康路210号

武康路210号,建于1923年。
西班牙式花园住宅。住宅紧贴路边,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二层,从整体到细节都有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特征:红瓦屋顶,屋面出檐小,檐口一圈券齿带饰,墙上另有绿釉构件装饰的小窗洞。细长的矩形和半圆券门窗洞散布建筑各立面。

最有趣味的一处就是沿街的弧形入口,只一层,二楼像是阳台,迎着路人,隐约好像那主人的身影刚刚闪回屋中。路人喜欢叫这阳台“罗密欧阳台”。
上海著名作家陈丹燕也很欣赏这幢欧式情调的小楼,她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中以细腻生动的文笔描述了这个充满爱情的阳台:“不知道哪个朋友曾经点着它说,那是罗密欧要爬的阳台,从此,大家都叫它罗密欧阳台。”由此可见历史建筑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看起来现在的主人已是将住宅精心修整一番了的,沿街墙面衬着夏日枝叶的影子,很像明丽色纸上的一幅淡水墨画,外墙的轮廓其实高低错落有致,转角山墙做出弧线、折线形墙头,无明显章法,却情趣盎然,西班牙式的风格语言正是适应这种灵活,在当时的老洋房中备受青睐。

武康路109号顾祝同旧居

刘靖基故居

位于武康路和复兴西路路口,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建于1928年,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原为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
同宋子文沆瀣一气的唐海安一度居住在此。解放后此房被没收,潘汉年、魏文伯、王震都曾在这里住过,后来作为市委招待所。

这是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风格,外墙半露在外,是暗红色的木构架,平直粗犷十分抢眼,还有齿形小装饰块,以连续的条带方式出现在檐板地下,起到线脚作用。
高高的红砖砌就呈铝齿平面状的壁炉烟囱属哥特式,十分别致,红瓦双陡坡一直到二层,还开着挺大的四坡型尖顶老虎窗,白色水泥拉毛墙面,整幢建筑平面略成L型,南部L型凹角处有砖筑敞廊,外观富有层次感,中间凸出门廊,二楼有个大阳台,立镂空栏杆,局部墙体及窗柜处均有红砖砌筑屋角石。 因私宅,不对外开放。

武康路100弄

武康路100弄是一条幽静的小弄堂,里面一共有4幢花园洋房,两幢两幢紧紧地偎依在一起。武康路100弄3号整体感觉端庄而典雅,更为精细的在于其内部的设计,错综复杂的结构让人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更让整个建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目前,建筑在政府衡复计划中。

若你走到这里正赶上吃饭的时间,可以到东欣酒家用餐。夏天,你走热了,可以在旁边的小小门店买个冰激凌吃。

武康路67号陈立夫旧居

武康路67号陈立夫旧居与其兄陈果夫旧居一样也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现为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建筑。这幢楼是建于1946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底层转角部分呈六角形,向前突出,有劵形门洞作进出用。二层是阳台,有水泥栏杆,上下口都有花饰,水泥粉饰外墙。楼前有小花园。可惜现在都改为水泥平地。

武康路40弄

40弄5幢花园住宅均属于混合结构,右边是1号和2号,具有浓郁的西班牙建筑风格。左边是3-5号,三幢是英国乡村别墅花园住宅。

武康路40弄1号,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曾居住于此。这幢住宅别墅引人瞩目,不仅是它与众不同的西班牙建筑风格,更是因为它还是一幢疑窦重重的小楼。至于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在风云变幻的上海滩唐绍仪成为了各种政治势力的争夺对象。
日本人要挟他做汉奸,以组成傀儡政府。国民党戴笠手下的“铁血锄奸”队伍,派出杀手企图谋杀他。1938年9月30日,乔装后的国民党军统人员假借品评一只宋代青瓷花瓶为名,来到他家,投其所好,请他品评珍贵文物。
就在唐绍仪将注意力集中在他所嗜好的青花瓷时,暗杀人员在此伺机拔出藏在盒内的砍刀活活地将他劈死。这成为当时上海滩以至全国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唐案”十分扑朔迷离,谜屋始终是个谜,至今,在近十几年内,民国史学家们又在探索唐之“死因”。

一道高高的竹篱笆墙把这里4幢欧陆风格的花园洋房与外围嘈杂的弄堂分隔开来,虚虚实实地遮掩着洋房的前世今生。

当你沿着武康路一路向东走,走到可以看到安福路了,那就到了武康路东面的尽头处了。

调头向武康路西面方向走去,就在一转身后发现,武康路上藏匿着一个小小的秘密花园,乍一看以为是住宅区,但只要驻足脚步,就能发现一家透着浓郁的英式复古的一家小店。很难想象,这竟是间时装店。

武康路12号

看招牌上写的内容和营业时间,以及从店的外部装修和庭院风景,即便我不进去看看,也不难懂得里面货品的精美,和提供亲切优质的服务。估计光顾这里的买主多数是上海的名媛吧。

开普敦公寓

开普敦公寓那颇有特色的锐角形转角的弧形处理相当巧妙,是其设计的一大“亮点”,与沿街立面走势连贯,充分表现出其有流线型风格的特征,简练而动感,这就是开普敦公寓建筑设计的唯一性与独创性。

如果说武康大楼是个三角形“大熨斗”,开普敦公寓就形似一把精巧的“小熨斗”,准确嵌入所在的地块。研究过武康路的钱宗灏教授也非常欣赏开普敦公寓的设计,认为建筑师最大限度地利用这块造型特殊的地基。这座平顶建筑的立面呈三段划分,中间部分为沿街立面。
其沿街立面十分简洁,外墙体涂上淡黄色,外墙仅以白色线条装饰,明快流畅。

长方形与四方形的窗框外凸,让室内充满阳光,很好的满足居住者向往阳光与温暖的传统愿望与居住习惯,方窗旁镶嵌着小圆形的窗洞,内镶四方形的小钢窗,是点睛之笔。

郑洞国旧居

武康路274号,原抗日名将郑洞国1950年至1952年居住于此。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代派建筑。

思贤楼

武康路278号,上海世界小学思贤楼,于1936年由李石曾、蔡元培、张静江等人创办。

一家小店铺,精美的秀片、竹制的漆器、民族工艺的包包……这些从缅甸精挑细选来的全手工艺品,都是“能带来幸运和幸福的金叶子”。
他家的门口也经常会有文艺青年在这里拍照。因为这里有欧洲小镇建筑的味道。

别看这栋小楼(武康路370号)不起眼,上世纪80年代出产的一部电视剧《洒向人间都是爱——宋庆龄的故事》中的几个镜头,就拍摄于此。而且,这是白杨一生中拍摄的唯一的一部电视剧(饰宋庆龄)。想来这栋楼还是有些老上海风情的,要不导演不会取景于此。

武康庭

武康路376-378号 武康庭 ,一个集时尚、餐饮和设计为一体,洋溢着Art Deco风格的时尚庭院“武康庭(Ferguson Lane)”,是静谧、自在和逍遥的所在。
Rosa Gallica:一抹新绿、一簇鲜艳、一点清雅。 
Leo Gallery:老式洋房里,新兴艺术作品静静展示,充满了无限的时空张力。 
Globus wine:好酒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口味不同。 
Coffee tree:只要拥有够用的时光,消磨的乐趣自然来。

武康路393号黄兴旧居

武康路393号,黄兴旧居。早期部分建于1912年,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后续部分建于1933年装饰艺术派风格。

武康路上的公馆群如散落遍地的珍珠,多不胜数,但是能进得去的却不多。如今黄公馆变身为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和老房子艺术中心,游客可以进得厅堂,看看建筑、想想历史、听听游讯,实在惬意。

武康路390号

武康路390号,原意大利总领事馆。1932年建造,由义品地产公司设计并承建。建筑风格令人眼睛一亮。目前这等地中海风格的洋楼,在上海仅存两处,另一处在高安路63号,即励家花园。

武康大楼

淮海中路1850号 
武康大楼似一艘巨大的舰船停泊在霞飞路福开森路的转角处(现淮海中路武康路),是一艘载满故事的“诺曼底”。孔祥熙的二小姐、吴茵、王人美、郑君里、赵丹和黄宗英以及孙道临、王文娟夫妇等都曾是这里的住客。
沿着武康路漫步徐行,一个不经意的回眸,就会与梧桐树下鳞次栉比的老洋房撞个满怀。顺着光阴一路流淌到今天。 如今,浸透着优雅与沉静的武康路经过岁月的洗练,依然气韵飘香。漫步武康路——幸福的生活,悠然的快乐。

一条马路,一部历史,行走其间,触碰着它的只磷片甲,领略着那些不曾见的沧桑与道不尽的幽雅,留下一个悠闲午后的记忆。

APP内查看更多攻略
0
举报
推荐阅读
加载更多
温馨提示
APP阅读体验更佳,前往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