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中提及地点

我被这座云南不知名小城困住了!


这里是《舌尖上的中国》美味探寻之地,也是冯小刚导演《芳华》小火车外景地。即便如此,对云南省外的朋友来说,建水没有“网红”的知名度,不为人知。但大多云南本地朋友会告诉你,建水值得一去,这是一座真正的古城。

一、古味:烧豆腐,从晨到昏

许多人对建水豆腐的了解,源于《舌尖上的中国》,它向许多外地人讲述了建水豆腐的前世今生。建水豆腐古时称“临安豆腐”,清代中后期就已名声在外,纵使时光匆匆,建水豆腐盛名依旧,建水人对豆腐的喜爱也分毫未减,将它的“风味”展示在大街小巷,只要和“吃”沾边的店,都设有烤桌卖烤豆腐。本地人从早上开始便开始吃豆腐,烤豆腐可以是早餐、午餐、晚餐、宵夜,仿佛没有豆腐就没有建水生活。

刚到建水时,我不能理解为何大家能从早上开始就吃烤豆腐,直到我一口气吃了20个烤豆腐,之后每天都想吃,就明白了建水豆腐的魅力所在。许多人围坐烤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一起看着一块块小豆腐被均匀有序的翻烤,仿佛在为同一个目标等待。要吃上一块烤得很好的烤豆腐至少要等大约5分钟,解决它却仅需要半分钟或者10秒。这需要烤豆腐的人细心有爱,还需要吃的人耐心等待。

建水吃豆腐结账,还保留了原始的计数统计方法,豆腐5毛一块,吃一块老板就会用一颗黄豆计数,结账时数数有多少颗黄豆就可以啦。建水特殊的豆腐饮食文化,成为来到建水又离开的人的记忆点。在云南看见卖豆腐的店大多打着招牌:建水豆腐。

吃豆腐不能心急,慢慢享受才能感受建水豆腐的奥秘~

二、古井:遇见喝井水长大的古稀老人

建水不是大豆产地,但它的豆腐为什么好吃?“水”是主要原因。在建水,你能找到上百口井,而大板井最富盛名,素有 “滇南第一井”之称。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大板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井口直径3米左右,井口边的绳索印痕已有数寸深。对水质的检测,建水人依然保留了古时的方法,会在水中养鱼儿,鱼儿游得欢乐自在,则水是安全健康的。

不论是早上还是晚上,散步到大板井都是车水马龙,除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外,大多是本地居民。他们有挑着扁担来提水的,还有开三轮车带着大水桶来打水的。古井边放着几个公用水桶,便于大家打水使用,游客也可就地用桶打水喝,是必不可少的体验。有大叔说,以前都是马车到这里拉水,然后挨家挨户的分送。到现在,建水仍有用马车装水送水的人,只是屈指可数了。我在井边遇到抱着孙儿来玩的老人,他已经68岁啦,从小喝着这口井水长大的,现在这口井依然供养着全家老小。

三、古桥:赶一场古典诗中的落日

清朝乾隆年间先筑桥三孔,到了道光年间再修筑了十四孔,前三孔与后十四孔连为一体,横跨泸江与塌冲河交汇之水面上,所以双龙桥又被称为:十七孔桥,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双龙桥距离古城城西5公里左右,前往双龙桥没有直达公交 ,可打车前往,单程15元左右,不过天黑后返程车较少,可以在路边看到蓬蓬车招手拦车试试,也可载客。最佳的出行方式是在古城租赁电动车自行前往,60元一天,出行自由又方便。

沿着河堤向古桥走去,微风吹拂树柳,同时还吹动古桥重檐层叠的檐角惊鸟铃,铃声有治愈作用,让人心生感动,人自然也安静了下来。坐在桥上,面向太阳下山的方向等待一场日落,远山连绵,山脚下是袅袅炊烟和人家。天空成为画家调色盘,粉白色、淡蓝色、浅灰色……太阳也逐渐变得明朗,而后在山头消失。鸟群从清朗天空飞过,让人想起: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四、古村:遇见复古农耕生活

沿着前往双龙桥的乡间道路前行,是去往新房村的方向。新房村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2013年已被列入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这里你能找寻农耕文化和民居人文的足迹。

前往新房村的路上,首先会遇到乡会桥。这是一座三孔石拱桥,建于清嘉庆十九年,是建水古桥中唯一风雨廊桥,是建水科举乡试、会试盛行的历史记载。光滑的石板路能反射出光的明亮,几块石碑立在廊桥中,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让人忍不住联想它辉煌时的繁华。它也是村中老人,闲坐之地,听铜铃声声清脆悠扬,风吹树叶婆娑沙沙,适合停下脚步与老人同坐,听听他们讲述古城故事。

如果远远看到与新房村隔田相望,被成荫树木围绕的黄色建筑,那是乡会桥火车站。它是中国第一条民营寸轨个碧石铁路线上建水、石屏间的重要铁路车站。傍晚抵达乡会桥火车站,会看见居民们沿着铁路缓缓散步的情景,当火车远远传来鸣笛声,大家便自觉淡定的离开铁路让道,所以来到这里,可以体验一把与行驶中的火车近距离相见。

车站保留完好的售票厅、候车厅、站台、站房等布局设计,建筑体具有鲜明的中法式风格,随手一按,就能拍出冯小刚导演《芳华》中复古青葱岁月的场景感,为此也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拍照打卡。如果赶着日落时分来,还能有开阔的视野看晚霞。

进入新房村,必要前往的便是有百年历史的黄氏祠堂。从一条杂草丛生的乡间小道前往,如不知道目的地难免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路了。黄氏祠堂出现在眼前,祠堂门前门可罗雀,却“灰尘不染”,给人感觉是整洁、古朴中,不失富丽,可知它的主人有用心在维护打理。

黄氏祠堂经历了清末和民国初年两个朝代才修建完成,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保留完整,柱石、照壁、屋檐等保留了清末民初鲜明的雕梁画栋建筑特点,与许多景点祠堂相比,不失大气亮点。黄氏祠堂虽然已有百年历史,经历过风风雨雨,但如今它依然是黄氏后人的生活居住场所,所以来到这里除了看到建筑本身的历史沧桑,还能感受到真实丰富的生活气息。

如果你在这里遇到了老黄,他会给你从祠堂石鼓门象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门当户对”,还会讲到中国传统建筑屋檐木雕设计通常是“龙在上,凤在下”,但受期慈禧太后持政对风俗文化的影响,黄氏祠堂屋檐木雕则是“凤在上,龙在下”……老黄会给你讲祠堂里特别的地方,它所代表的文化、历史、故事,让人仿佛在进行了一场时光之旅。

我们抵达黄氏祠堂临近傍晚,两孩童从祠堂里欢快跑出来,在门前玩起羽毛球,他们的童稚天真与祠堂的古朴形成鲜明对比,即使岁月流逝,一代又一代的黄氏后人却依然在这里守护生活着。

来建水前我都不知道有建水这个地方,本想只是逗留一两天,却玩了一周还不想走。建水就是那座来之前不知道,来之后却不想走的小城,它的朴实让我想到家乡和童年。如果你和我一样有古城情结,欢迎来建水消磨一周时光。

图/文  二山

APP内查看更多攻略
0
举报
推荐阅读
加载更多
温馨提示
APP阅读体验更佳,前往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