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中提及地点

哥特式教堂建筑完美典范——科隆大教堂参观看点详解

现在回想起那时的画面,就好像是一瞥落日惊艳了时光。

写在前面

刚出科隆火车站的大门,第一眼就望到了科隆大教堂。怎么说呢,第一眼看到它,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你惊叹的表情。暗黑风格的科隆大教堂和其他富丽堂皇的教堂有所不同。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就已经令人无限遐想了。除了惊叹之外,更多的是遗憾没有多余的眼睛来欣赏如此繁复的细节。

教堂小简介

耗时超过600年的科隆大教堂是一座天主教教堂。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论宏伟与细腻,它是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宣告完工,二战时期部分建筑被炮火损毁,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科隆大教堂有好几面,正面对着科隆火车站,背面正对大广场,左侧紧邻霍亨索伦桥。每一面都有它独特的样子。

门票

科隆大教堂参观免费,珍宝室和登塔才会收取2欧的门票。这里常年都是游客和当地中小学生教育的热门地。和其他的教堂安静庄重的气氛相比,科隆大教堂多了一份嘈杂。

参观教堂

教堂外观

入口处的五重门设计,边上圣经里的人物雕像以及恶魔天使的出水口都值得细细观赏。

二战时期的科隆大教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入口处仍可以看到珍贵的影像资料。德国人民认为科隆大教堂是信仰的象征,新欧洲中部文化传统统一的见证。于是,二战后的重建时期,它才又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和重建。科隆教堂初期的石头还是呈现米白色的状态,但在二战时期战火的熏灼下,科隆大教堂的外壁渐渐开始发黑。二战后期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科隆作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德国主要的褐煤生产基地。泛酸的空气侵蚀着教堂的每一块石头,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气和酸雨的污染腐蚀,双塔由原来的银白变成黑褐色。政府决定保留双塔的黑褐色,以引起世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现在大家看到的科隆大教堂发出黑褐色的光泽,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在硬朗的德国地区,也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教堂内部

教堂内部还是一样的宏伟壮观。

教堂里最具有看点就要数四壁窗户上的彩色玻璃了。进入教堂前可以去信息处拿一份旅游导览图,里面详细介绍了教堂彩色玻璃画作的历史和典故。画着各类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被称为法兰西火焰式,阳光的照射下看起来异常的华丽和鲜艳。虽然画面如此漂亮,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全部的彩绘玻璃只有用到4种颜色,金色、红色、蓝色和绿色。金色--代表人类共有一个天堂,寓意光明和永恒。红色--代表爱。蓝色--代表信仰。绿色--代表希望和未来。

当地的幼儿园小朋友由老师带领着来参观科隆大教堂,有专门的的讲解员带领他们进行讲解。比起国内单一的教学模式,这种实地参观的方式更具有教学意义。讲解员很认真的给小朋友们讲解教堂的历史和典故,包括耶稣受难和升天的故事,小朋友们似懂非懂的表情非常可爱。

耶稣受难的雕塑。这种类似三开门冰箱的雕塑在各大教堂都可以看到。

登塔楼

在地面看完大教堂的全貌,接下来可以登上大教堂的塔楼,不但可以将科隆全市的景色一览无遗,同时还可以近距离欣赏下教堂边的各种哥特式雕塑。科隆大教堂塔高157米,可以从北侧的楼梯登上去门票2欧,不允许带包裹,背包也不可以。因为狭窄的楼梯有时甚至容不下体型稍大的男子。

这里就是科隆教堂的登塔入口,位于底下一层。在科隆逛商店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经常商场会有地下几层。越往下走,空间越开阔。原来自教堂完工后,科隆市政府要求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这就造成了科隆许多大楼地上的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之多的特殊现象。

爬上了157米,视野顿时变得开阔起来。远处纵横的铁路,繁忙的列车,莱茵河水静静的流淌着,一切都美的不像话。只是百米高空的风猛烈的像刀子一般,零下3度的气温加上高空的寒风让人根本无法逗留太久。本来还想再逗留一会,后来我和老肥说:哥哥,实在太冷了,我们还是下去吧……

科隆大教堂顶看远处,莱茵河在城市的中心静静的流淌。  
哥特式的建筑总是有许多规则的形状,把这些形状当做前景,对焦对准远处的景色,拍出来的效果很特别。这算是另一个角度看科隆了。

科隆大教堂顶的通道,像各大旅游景点一样,这里早就被各式的“到此一游”涂鸦给覆盖。800多年的建筑就这样被刻上新时代的印记。

国内旅行的时候如果出现这些新闻,某些键盘侠总会酸溜溜的说:看看人家国外的人素质多好,国人的素质就是这么差,国外如何如何的好,国人素质跟不上之类的blabla。但是,在科隆大教堂顶楼,我甚至都没发现任何的中文,反倒是各类英文,德文,日文甚至阿拉伯文的涂鸦,一层一层的覆盖。  

APP内查看更多攻略
0
举报
推荐阅读
加载更多
温馨提示
APP阅读体验更佳,前往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