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中提及地点

土楼是如何建造成的?内部有哪些看点?土楼文化大揭秘

当大家千挑万选的在众多土楼中选定了自己要去的那个时,站在了土楼门前,我们到底应该看土楼的什么东西呢?只看外表走马观花吗?当然不是!对于出门游玩历史建筑,我们可能都有一种感受,那就是事前做好功课或者请个好的讲解是必须的!

土楼是如何建造的

夯(hāng)土版筑就是用木棒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变硬而建造起来的楼房,从殷商始有,商代广泛应用于宫室和陵墓,大禹时代更用于修堤筑坝。之后随着汉人迁徙,夯土技术传播到南方,并且越来越发达,明代达到以福建土楼为代表的巅峰水准。

北宋李诫编修的官方《营造法式》中写明:墙若厚1米,则高可建3米。如果高度增加1米,则墙厚增加33厘米。也就是高度6米的话,墙需要2米厚,这是“筑墙祖制”,比例大约是3:1,即使不同建筑的墙比例加减有所不同,“土胚墙”的比例也是高8米厚1米的8:1的比例,否则墙体无法自立,会歪斜倒塌。

但神奇之处在于,云水谣的和贵楼有5层,高21.5米,按照“土胚墙”的规定的话,和贵楼的墙必须厚达2.69米,而和贵楼实际墙厚才1.4米,薄了一半,达到了惊人的15.3:1的比例,不仅低于“筑墙祖制”的比例,还给楼内腾出了许多空间,扩大了房屋面积和公共面积。

土楼突破了《营造法式》的规定建楼,是怎么实现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下建造土楼所需要的主要工具:

以我家的土楼为例,我家有2座一字型的土楼,一座我自小住大,是爷爷的爷爷建的,有100多年历史了。另外一座是爷爷和我堂爷爷两家人一起盖的,自家土楼长这样:

我家土楼建造过程是这样的:

定好位置,看好大小,用大石头做“大脚”,即看不见的地基。然后用小石头做“小脚”,即墙基,大约50cm高,根据实际要求而定(有的土楼如源昌楼则没有石基,有的墙基则高达2米)。

挖山装黄土,稻田里挖泥土,溪里挑沙子,三者合一,搅拌成“熟土”,土里会掺稻杆、小竹片之类的东西增加拉力。有些土楼据说增加了糯米汤、蛋清、红糖,让墙壁更加坚实牢固。

墙筛(shāi)大约高50cm,长度大约150-200cm左右,是个装土的模具(圆楼的墙筛是有弧度的),墙筛底下先放竹筋,就是山里砍下来的竹子剖开成两三条,竹子多长,竹筋就多长,竹筋能起到像钢筋一般的效果。1个墙筛要舂(chōng)6层:倒土,舂结实,放大概小腿粗的杉木做墙骨,再舂一层,再倒土,再视情况再放1根杉木,一共舂6次,才能完成一个墙筛。每次2个人一起,各自从墙筛的一边依据着固定的方式来舂,汇合到中间就一起舂。

第一次听到“墙筛”的时候,我以为是充满了网眼的筛子,一脸懵逼,结果是这样子的:

舂好一层后,拆掉墙筛,用大拍板把墙壁拍结实,用墙铲把粗糙的地方铲掉,用筛过的细泥把墙壁补光滑,再用小拍板拍光。等待1-3天把墙土晾干了再继续舂一层,如此反复不息,直到墙体完成。

也就是因为上述的步骤,土楼才能突破《营造法式》的规定,达到高度和墙体8:1以上甚至25:1的比例,而我家的土楼因为只有2层,墙壁从上到下都是一个厚度,不需要在墙基部分增厚。

期间砍回来的杉树,需要木匠加工成柱、梁、楼板等等材料,用榫(sǔn)卯工艺构造出一间间房屋。之所以是杉木而不是别的树种,是因为“风吹千年杉,水浸万年松”的特性,杉木耐用,因此作为室内各木结构材料,云水谣景区的和贵楼建在沼泽之上,地下有许多松木支撑着这栋大楼,则所谓水浸万年松。

同时还要盖瓦、挖窗、装窗,用木板隔出房间、装门、装楼板等等。装楼板的时候,用榫卯工艺,一片片小木板从房间里头往房间门方向铺,平常想挖出其中一块都不可能,但是如果把最初那块木板的钉子拔出来,用力一拉,整个屋子的木地板都能拔起来。最后再打一个灶头,楼成,通知亲友自己家“灶头满月”了,开上宴席,一栋土楼就算正式完工了。

除了主楼,配套设施还有楼外的卫生间、猪栏、牛栏,有些有建围墙。在“烟草之乡”永定,许多户人家有些实力的会再建一个烤烟房专供烤烟之用,烤好的烟叶则卖给私人或者国家,没有烤房的人家则借用别人的烤房,按约定的烤干后的烟叶几毛钱一斤称重后,付费给烤房主人。

土楼内部有哪些看头?

土楼内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房一厅,一柱一瓦,见证了土楼人家沧桑几百上千年的繁衍生息,它们目睹婴儿的出生,在厅堂里热闹地开满月席,陪伴他们嬉戏读书,见证他们在祖堂拜堂成亲,再欢喜他们的孩子出生长大,最后沉默地送走白纸蜡烛。土楼守护楼内的人,楼内的人也将自己的气息浸润到了楼里的每个角落。

土楼大门都比较厚重,大家可以拿手比划下厚度,入门可以转身看下门后的门闩,十分的粗重。
有的土楼门框上铺设了防火的水道,储水柜置放在2楼,如果起火了,可以放水灭火。洪坑振成楼、云水谣怀远楼、高北承启楼大门上都有这种消防设备。

房门则有一个奇特别致的作用,那就是拆下来当“案板”,家里有红白大事或者过年热闹的时候,就把门板拆下来,洗干净,放在两条凳子上,可置物可切菜可做糕粄。

匾额楹联

许多土楼大门的楹联第一个字都是该土楼的名字,比如怀远楼大门楹联是“怀以德敦以仁藉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毓人文”。楼内小圈的匾额题名为“斯是室”,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而来。斯是室两边的柱子楹联:“斯堂诓为游观极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课儿孙”,是长辈们谈事和教小孩子读书的地方。

已经作为景点的这些土楼祖上多是“土豪”或者“高官”,匾额都是某某朝廷颁发的或者某某高官亲笔写的,楹联都是礼义忠孝、耕读不辍、光宗耀祖等内容。

楼层&屋顶

所有的土楼介绍都会提到土楼1楼是厨房,2楼是粮仓和杂物间,3楼以上是卧房,且1、2层不在外墙开窗,有开也是小窗,3楼以上房间才开窗,这是对历史比较悠久且层高在3层以上的描述。平民家庭或者近几十年新建的土楼则1楼就开始开窗,而且窗户将近1米宽。

土楼屋顶多是△形状的悬山顶或者歇山顶,顶楼于屋顶之间就有了一个空间,一般会在顶楼房间的房顶开一个活门,方便人们拿着手电筒钻过活门到达三角区域补瓦。而有些土楼顶楼的瓦檐之下则是存放棺材之所。人们年纪一老,就开始准备好棺材,一直安放在顶楼,直到去世拿出来用。国家实行火化之后,便没有再备棺材的风俗了。

有些楼为了防御,还会有瞭望台或者是射击孔。

厨房

每户人家都有一个灶头,直到现在,哪怕是用煤气用电磁炉的现代,土楼人搬出去如果盖水泥小楼房,他们的一楼多数也有一个“灶间”,打了至少1个灶头,有的人家打双灶头。即使我是土楼长大的,家里建现代新房的时候我也迷惑不解,有煤气灶有电磁炉,为什么还要打灶头呢?又要砍柴,又要烧火。可是每次回家过年的时候,就非常庆幸家里还有一个灶头,人多时候,大锅煮菜方便,烧热水也方便,还可以做“米腊尝”、蒸“印子粄”“糖糕粄”、酿“糯米酒”,小孩子们特别喜欢挤在灶间烧火,既可以表功劳又能取暖。

阴阳井

只要进了振成楼、承启楼、和贵楼,讲解员一定会提到“阴阳井”,同在一栋楼内,相距不过10米左右,却是阳井清澈,阴井浑浊。其原因猜测众多,一说水源相同,挖第一口井时水质浑浊,所以在挖第二口井的时候,经验老道的师傅就用填埋木炭、铺厚棕丝等方式过滤井水,再养鱼其中净化水质,于是一清一浊。另一说法是虽距离相近,水源不同,所以有差别,真实原因待考。

南靖田螺坑景区的裕昌楼内的水井则十分奇异,一个楼里面22口井,因为裕昌楼地下水十分丰富,且比较浅层,所以裕昌楼一楼22间厨房都直接在厨房一角打洞成井,直接取水,极其方便。

房间

圆楼有一个非常棒的优势,就是所有房间大小一样,采光差别不大,避免了分房纷争。毕竟一个楼内多是同一个祖宗或者同一个家族的人,人数少则几十,多则三四百,圆楼的布局在房间分配方面就少了很多矛盾,有利于家族兴旺。无论方楼圆楼,一般长者、有威望者住中间,其他人分布两边。

土楼的房间大多用木板隔开,并非土墙,所以隔音很差。电力普及后,电灯拉绳一般在门口,睡觉时候也要下床拉灯再睡。又因土楼楼内并无厕所,都在房间内或房门外置放尿桶。如上大厕,则需要下楼到楼外“屎恭”(客家话)上厕所。因此,住宿土楼客栈,除非是被改建过现代化房内有卫生间的,住起来一般都不太适应,个人建议选择当地民宿比较好。

上世纪的时候,土楼人都睡木头架子床,床板距离地面高度大约50-80cm,床的三面是高度约30-50cm的围栏,四角四根柱子,搭配上横梁以便挂蚊帐。有些床三面围栏会做成波浪形,在原木上刷上彩色的漆,画上斑斓的花鸟鱼草。有的床在出入的那一面也做一块20cm高的挡板,怕小孩子翻身掉下床。有一些比较高的床则在床前再搁一条高约20cm的长矮凳,作为脚踏。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土楼的方方面面都被专家学者挖掘出了当年的各种建筑技艺和文化,以上所言不过是千年土楼建筑、土楼生活的冰山一角。闲情有时,在土楼村落里踏一条小溪歇一角屋檐,进一户大门出一条小路,一时停留一时走,愿我们与土楼欣喜相逢,了解那存在于每个角落的民族智慧。

土楼1日游

APP内查看更多攻略
0
举报
推荐阅读
加载更多
温馨提示
APP阅读体验更佳,前往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