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中提及地点

洪荒初开时,有座长白山——解密东北亚第一“神山”

1. 遥远的传说

巍巍长白山
孕育着久远的传说
滔滔天池水
流淌出神秘的河

我们坐在汽车上,缓缓地向长白山靠近。
 
如果你是八零九零的孩子,你一定会隐约想起一部动画片,其画质和色彩都带着鲜明的中国剪纸印象。

这部动画片就是九七年播出的《人参王国》。
 
当主题曲的旋律响起,一些模糊的记忆蓦然苏醒。原来我们早就相识,原来是你。
 
远眺长白山
(横屏观看)

通常,人们心目中的长白山仅仅是指托举起天池的火山锥

但实际上,长白山是一个广阔得多的地理范畴,天池山只是它的主峰所在。为了加以区分,以长白山主峰为核心,沿鸭绿江、图们江向两翼自然延伸的巨大山体被称为长白山脉。而整个东北平原东部的辽阔山地则几乎全部归属于长白山系

长白山系概览图


长白山一年之中有将近九个月积雪盖顶,远远望去,其高冷平静的外表,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座世界
排名前列的具有灾害性喷发危险的大型火山。

这并非耸人听闻,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它的苏醒或许只是时间问题。走进长白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地壳下汩汩涌动的岩浆所传递出来的躁动。

长白山温泉

长白山上分布着密集的高温温泉群,其中有近一半的泉口水温可达60℃,部分泉眼甚至能达到83℃,可以轻松煮熟玉米和鸡蛋。

长白山火山喷发在历史上并不罕见,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火山活动就发生在百余年前的1903年。

前两年,隔壁在大搞地下核试验的时候,专家们就为长白山捏了一把汗。而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以后,他们的火山专家甚至还断言:未来20年内长白山火山喷发概率为99%。

1597年和1702年长白山曾有过两次中等规模的喷发,并被古人生动地载记于文献中:
 
大如数搂之石,随烟折出,飞过大山后不知去处。(1597年)
 
天地忽然晦螟,时或赤黄,有同烟焰,腥臭满室,若在烘炉中,人不堪重热。(1702年)

1215年前后,长白山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爆炸式喷发活动,这是地球过去2000年来最大的两次喷发活动之一。

据地质学家考证,这次大喷发,喷射出约1450亿立方米的火山物质,喷射柱的最大高度达到29公里。远在1000公里外的日本九州岛降落的火山灰都厚达5厘米。(数据来源:杨清福等,1998,长白山天池火山公元1215年大规模喷发空降堆积及喷发动力学参数,东北地震研究,14(2) )

长白山山顶遍布火山浮石,这些棱角分明、面目狰狞的石头上依然清晰可见被灼烧的痕迹,火山喷发的洪荒之力令人叹为观止。

火山浮石

这次千年大喷发,削掉了火山锥的锥顶,使得长白山的绝对高度大幅降低。但同时在山顶炸出了一个巨大的漏斗状火山口,火山活动偃息后,20亿吨的水渐渐在这里汇集。

天池形成了:


16座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峰环伺天池,隔绝了来自人类社会的一切污染。

白头峰


长白山天池自古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近代以来朝鲜半岛屡屡以“地图开疆”的方式,擅自将长白山归为己有。

1962年,中朝双方重开划界谈判。为维护良好的邦交,并考虑到“朝鲜劳动人民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中方作出重大让步,将天池的一半和包括白头峰在内的七座山峰划归朝鲜。

朝方接收后的第二天,就把白头峰更名为将军峰。如今,我们只能从长白山的北坡和西坡欣赏天池的风采,对岸触目可及,却已是异国他乡。
 
长白山北坡

 长白山西坡

2. 历史的印记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这样的记载: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不咸”为满语的音译,意为“白色”,不咸山即长白山。
 
在中国历史上,长白山随着年代变迁而有不同的名字。
 
北魏到南北朝时期称为“徒太山”
 
勿吉国南有徒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勿吉传》
 
唐称称为“太白山”,辽金时期开始称“长白山”
 
随着长白山名字的改变,在长白山一带发源定居的北方少数民族,也在不断更替。
 
不咸山的肃慎氏,汉魏的挹娄(yì lóu),南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mò he)……

这是一支在岁月里不断征伐融合的东北少数民族,尽管如同中原改朝换代一般更新着自己的名字,但实际上,这支部族血脉相通,一脉相承。
 
并且,追溯至肃慎起,他们便已和舜禹时代的中原有了联系。这种联系方式,就是:各职来贡。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与朝鲜半岛设下“汉四郡”: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

从长白山到长安,虽然路途遥远,但中原文化对长白山地区的影响从未断连。

公元698年,靺鞨首领大祚荣在长白山北麓建立震国。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长白山下的靺鞨部族改叫渤海国

渤海国行政区划图

大唐盛世引得万国来朝,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内核”促使着这个过程奔腾不息,那就是:丝 绸。
 
当时,中国的丝绸在质地、纹路以及色彩等方面,都远远超越了世界上其他地区人们对服装布料的认知理解,由此,他们不惜万里来到都城长安,以求在贡赏贸易中获得丝绸回赠。

2000余年的跋涉,这支长白山下少数民族的朝贡道,在唐朝终于定型成了一条长达万里、影响深远的:东北亚丝绸之路。这贸易之条路助力渤海国迅速成长为“海东盛国”。这条路也将中原文化广泛地传入东北亚诸多邦国。中土大国的富庶与繁华,亦成为东北游猎民族所向往乃至垂涎的对象。
 
公元1644年,女真族踏过山海关,他们从长白山下带来了一个古老的姓氏:爱新觉罗
 
可能谁也不曾想过,中原与长白山会有这样的轮回。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用276年的时光,回应了四千年前祖辈的心愿。

 ▼

自古更迭的岁月里,各民族间的战事、和平、融合轮番不止,长白山却一直都是北方诸多少数民族共同的、不可动摇的神山。
 
而长白山下丛林密布,沟壑纵横,还常有猛兽毒虫出没,人们对长白山的了解始终止步不前。
 
爱新觉罗氏问鼎中原以后,以保护“龙兴之地”为由封禁东北。前人无路堪测,后人无缘接近,长白山便在清朝两百多年的护佑之中,成为至今世界上同纬度地带最为原始、完整、丰盛的自然森林保护区。

长白山林区

对长白山的崇拜,也让清王朝的历代帝王孜孜不倦地从长白山身上为这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寻求精神上的支撑。对长白山的官方勘察活动,也在皇帝的谕示下不断展开。

1908年7月20日,清朝最后一任勘界大员刘建封及其随众完成了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成功登顶。

刘建封一行的合影

他们不仅全方位地勘查测绘了长白山以及图们、鸭绿、松花三江源头的地理地貌,还用照相机采集了一百多年前长白山十六峰的雄奇影像,并趁兴为其一一象形命名。

"万山之祖老白山江岗全图"

3. 上山,移步换景

如今,探访天池的路途不再艰辛,但天池上空长年云雾缭绕,“十有九阴”,能登上山顶一睹天池真容也是要靠好运气的。

不过不要灰心,因为探访的路途本身就是一次振奋人心的发现之旅。从山脚到山顶,在数小时之内,穿越界限分明的四个垂直自然带,这种奇遇不是哪里都有的。

在九、十月份,几场秋雨过后,树叶中的叶绿体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高大的红松和各种落叶乔木杂糅相间的原始森林便会挂上五彩斑斓的颜色。此时,无论朝那个角度取景,都堪比一幅精美的油画,这便是第一层的:

红松阔叶林带

随着海拔的升高,阔叶树种止住了扩张的脚步,在海拔1100米至1800米之间,针叶林一统江湖。笔直的樟子松、落叶松和冷杉齐刷刷地昂首挺立,如同等待检阅的将士,组成第二梯队的:

针叶林带

继续攀升,当海拔超过1800米时,生存环境骤然恶化,山势陡峻,土壤稀薄,气候严寒,风力强劲,连松树都望而却步。然而,一种不同寻常的桦树却顽强地在这里扎根成长。

岳桦

这是一群悄无声息的高山守望者,他们缓慢而坚定地伸展躯干,冷酷的时光在它们的枝条上留下曲曲折折的痕迹。

不要小看这里的每一棵小树,一株手腕粗细的岳桦,都已然经历过数十年傲风斗雪的岁月。这就是第三层的:

亚高山岳桦林带

当海拔超过2000米时,天池已遥遥在望,树木消失了踪迹,视野骤然开阔。铺在地面上的是由草本植物、小灌木、地衣和苔藓交织生成的地毯式植被。

这里面有一些古老的物种,是第四纪冰川后遗留下来的极地植物。这里的生态环境亦与极地相似,这便是欧亚大陆东部所独有的:

高山苔原带

若是盛夏时节,苔原上的植被生出各色各样的花朵,长白山西坡的天池边上就会呈现短暂而惊艳的年度最养眼风景:

苔原花海

4. 下山,流水伴行

在天池北侧,天豁、龙门两峰间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峡谷,可以想象,火山喷发的时候,滚烫的岩浆就是从这里向外溢出。

而今,这里是长白山天池唯一的出水口。天池水沿着峡谷流出了一条据说是世界上最短的河流:

乘槎河

它仅仅流淌了1250米,就从68米高的断崖跌落成为:

长白瀑布

然后,河水穿越石滩、密林在长白山下汇聚成一条真正的河,它的下游便是东北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松花江,这条河被人们直白地呼作:
 
二道白河

长白山下的人们依着河水盖起了一座童话般的小镇,同样率性地命名为:

二道白河镇

5. 神秘气质,遗世独立

关于长白山天池“水怪”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而最早的传出者,竟然就是第一个揭开长白山天池神秘面纱的刘建封。
 
白池中有物出水,金黄色,首大如盎,方顶有角,长顶多须,低头摇动如吸水状。——《奉天通志》
 
这个黄头巨物在后来登山者的记录里频频出现,但科学分析认为天池山高水寒,营养物极少,不太可能存在大型生物。
 
随着摄影器材的普及,拍摄到天池中有活物的影像资料也不断流出。可电视节目似乎又总能找到合理的解释,从而否认“天池水怪”的存在。
 
但这一切,又为什么不可能呢?
 
在造化万物的自然面前,我们永远只是学生。更何况,人类对长白山的探索至今依然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期待获知真相,但同时也暗暗希冀长白山能永远保持着一份神秘的气质。

清朝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里,写到这样一段话: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这里的“大荒山”与前文提及的《山海经》不谋而合。如果是这样,长白山承载着“女娲补天”的传说,引来了一本盛世绝唱,古今一梦,化作了长白山最永恒的雪白,最深处的静默。 

-END-

作者自述:我走过很多地方,带着相机、脚架和细腻的心思,跋山涉水,实地观察,记录美景的同时,也不忘领会其中的人文深度;我也写过很多文章,绘制地图,翻阅文献,去伪辨真,努力用易读的文字和美丽的照片串联起一方水土的古往今来;我还写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名叫“地球旅客”,那里有更多精心准备的内容,或许你一打开就根本停不下来。敢不敢来关注我呀 Ծ ̮ Ծ

未标注图片来自:摄图网 | 昵图网

原创作品,转载须经授权
关注公众号地球旅客(ID:NEAs-B612),联系我~

APP内查看更多攻略
0
举报
推荐阅读
加载更多
温馨提示
APP阅读体验更佳,前往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