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中提及地点

成都出发一小时,新场古镇全攻略

四川人是中国传统价值观里的小众者。
不管是对男女地位的超前认知,还是发源于此的道家无为思想,不管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还是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都让这个地区的人们显得性格鲜明而又难以理解。
他们最典型的性格光圈在周末释放,享乐主义的浪潮并不局限于城市之中,城市周边的山峦、河水、古镇、遗迹,都成了他们度假的丰富选择。 
成都人钟爱古镇是闻名的。
一方面来源于周边多样的古镇资源,另一方面则是他们骨子里对过历史、对自然的亲近。

成都以西的新场古镇,兴起于东汉时期,地处于大邑和邛崃的交界之处,是川A大军的宠儿。
无数的人来到这里,或是为了一口血旺的鲜美,或是为了避世的清闲,抑或是为了那份对旧时光的缅怀。

壹 | 一碗血旺,可以联结逝去的生活方式

新场最热闹的地方,却是在一家血旺店。
这是一家典型的苍蝇馆子,破败油腻,餐桌皆在街边,人们在瓦片屋檐之下吃得热火朝天——最令人有食欲的场景,也许不是精致干净的摆盘和装饰,却往往是这副人间烟火的模样。
我也总是在想,如今我们进行食物摄影的时候,是否过分注重表现食物本身的色相,而往往忽略了进食行为中,人类最纯粹的感受。

麻油鸭是这里的特产,常常能看到街边立着一口沸腾的大锅中,烧鸭师傅正在用大火烧制着一只只表皮酥黄的鸭子,油锅在喧嚣的谈笑中滋滋作响。片刻,将鸭子捞出放于筲箕上沥干汁水,又在案板上热气腾腾地鲜切成块。
这便是一个典型的“有食欲”的画面。

菜和肉都得食客们亲自到厨房端,没有服务员传菜和倒水,生着土灶炉火的厨房门口总是簇拥着光鲜亮丽的人们,焦灼地等待着自己的大菜,那副场景着实有些滑稽,又有些亲切。
不过话说回来,怪规矩、板眼多的馆子,味道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点血旺也是在厨房,和厨师隔着火灶大声说,他再根据人数来决定这份血旺的大小。不少人千里迢迢跑来,就为了这一口鲜辣。
肥肠血旺是最优选择,辣/鲜/麻/香/嫩/滑,不同的滋味复合在一起,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味觉记忆——一定要配上甜糯不腻的糍粑和刚刚出锅的麻油鸭,再来个凉拌素拼,末了嘬碗冰粉,你会觉得进食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一件事。
在我看来,四川人最令人佩服的技艺就是,把廉价、随处可见的食材,做成一道不可思议的美味。

贰 | 建筑是沉默的,历史是流动的

新场镇的沿街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属明清风格,但又凸现西蜀建筑特色。
同周边多数古镇一样,这里也曾有浓郁的会馆文化。早在清康熙年间,就有外省客商云集于此,因为交通便利,新场成为了商贸繁荣的集镇——至今仍保留着“逢场”的自发集市习惯。

镇内曾建起过大量各省会馆,如今会馆虽已不在,但昔日商贾古色古香的建筑仍保存完好。
蜀地文化的兼容性,不断地吸收来自粤闽海岸、来自黄土高原、来自赣湘之地的建筑形式,在保持本土性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塑造着自己的模样。
在清一色一水儿的川西民居之中,遥远的异乡人也能看见一丝熟悉影子。

顺着古街行走,头顶的花檐从两侧缓缓划过,一路皆是不同的小景,没有两栋建筑是相同。哪怕是对于路痴来说,漫步于蜿蜒的街巷之中,也是极其友善的。
在标准化生产的今天,现代建筑多了些稳固和宜居,但却少了些温度和审美。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了钢筋水泥的单调和重复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放弃了建筑本土性从而日渐趋同。
越来越少的人能找到归家的路。

叁 | 还有多少城市,拥有原生的街道肌理?

曾有一位外地友人来成都旅居两个月,他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通惠门没有门,青石桥没有桥,跳伞塔没有塔,红瓦寺没有佛庙,东城根没有城墙?
我思考良久,终究没有好意思说出口:其实以前是有的。
这位对成都有着极高期待的朋友,在来之前曾构想出了一个由这些美妙地名堆砌出的古老城市,然而“名不其实”的模样,让他失落极了。

一切的遗憾都来源于城市的新陈代谢。
诚然,这一切都是历史之必然,发展之必要。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昌,逆之亡,我们当然不可能泥古于过去而放弃未来。但是我们的城市,在今天却有些偏激,城市化像是一场剧烈的革命。那些本该自然生长的原生街区,显得无力而脆弱。
我们总是忽略了,这本该是一个关于平衡的进程。
漫步于新场这样的古街区之中,我们却能依稀感受到先辈的体温。街道的长短、房檐的雕花、木门的质感,邻里的关系,都在提醒着我:噢,这才是中国人的街区。

作为镇上占主流地位的建筑形式,川西民居是新场随处可见的建筑形式。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材以木、青砖、青瓦为主,墙有土墙、石块墙、木墙、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质感美、自然美。
得益于此的自然环境,新场形成了有机型的城市肌理:顺应土地与地形条件、原住民的日常生活自发演变为城镇聚落,本能性地、“未经策划地演变”。道路是弯曲延伸的,城市形态是非几何形的,依靠着天时地利生成, 充满了随机的惊喜和个性。
这一切,都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街巷的模样,还被这里的居民性格塑造着。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茶馆文化便是因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这里的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
新场镇的建筑体现着浓浓的亲情味,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都为居住者们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是城市里罕见的“远亲不如近邻”。

这样的传统街道肌理在大型城市中已被不可逆地摧毁,但它却真真切切地存在于这些城市人的记忆中。现实与回忆隔断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也让未来变得无根可循。
如果不能再见到这些亲切的街区,那就让这些城市之外的古镇拷贝一份记忆吧。

肆 | 在这里,幸福感是和市井化程度成正比的

人当然是城镇聚落的灵魂所在,人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性格。
虽然是政策导向型的环境,但是人文因素还是十分重要并且必要的。同四川大多数古镇一样,这里的居民过着朴素但却安闲的生活。

由于采光设计的问题,屋内较为黑暗,人们在白天多选择以街边的屋檐为起居场所。
以街道为单位,当地人的生活完整地呈现在街道的两侧。

人们在街道两边生活:饮食,烤火,玩乐,打牌,闲聊,散步,公共街道是生活的载体,无数条街道是无数种生活方式。大家似乎并不介意自己的生活暴露在外人的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近。
他们的生活与街道是一体的,街道是他们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一条通行的水泥路。

抛开物质谈论意识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但是新场的氛围确实令一个城市人感到羡慕。这里的人们过着简单的生活,快乐也是简单的快乐。
也许,每个人从出生起,便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伍 | 当然啦,特产小吃了解一下

当地特产自然也是不容错过的。
每个古镇的叶儿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味道,新场也不例外,许多当地人在孔婆婆的店里出入,也有许多成都的游客打包一大堆回去当早餐。
随处可见的酱菜也是一大特色,放在街边用大盆装起,满街都是酱香的味道,大头菜和油豆腐是不错的选择。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窝子油糕,这一在城市里几乎灭绝的市井小吃,在新场却是一家连着一家。从油锅里捞起后滚烫冒气但却让人不忍罢手,外面酥脆里面软糯,完全是小时候的味道。
当地的手工竹编也值得一买,竹编师傅就在门口慢慢地编着,时间缓慢,但却充满了诚意和人文关怀。

 这不是一个能让人惊艳万分的古镇,但对于周边游的旅人来说,这却是一个能让人怀恋童年的好去处,过去的时光在此处唾手可得。

APP内查看更多攻略
0
举报
推荐阅读
加载更多
温馨提示
APP阅读体验更佳,前往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