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中提及地点

去台北这些角落,发现这座城市的文艺精神

早期的台湾文艺电影,不知道俘虏了多少正值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逐渐地,对岸的我们开始把文艺和台湾画上了等号。从艺术电影、唱片封面到商业设计品,我们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台湾的艺文设计,虽然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但也不可否认台湾设计在华人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身边的很多人起初去台湾,都想要去那些电影里的场景中走一走,找回曾经那个还是文艺青年的自己,除了影片中熟悉的地名,偌大的台北城还有不少地方让你直面文艺,一间店铺或是一个公园,就足以让你了解到这座城市的文艺精神。

日星铸字行:坚守与传承

在使用输入法打字的时代,你还知道铅字的重量和温度吗?在台北城毫不起眼的巷弄里,这间华人世界唯一仅存的铸字行让你有机会触摸字体的肌理,感受汉字的力量。

即使走进太原巷,也很难找到日星铸字行,没有明显的招牌和刻意装潢的门面,似乎就像它本身的气质一样,低调得让人察觉不出,深刻得又无法抹去,在路人的指引下,我找到了这间成立于1969年的铸字行。

日星铸字行空间不大,却有着强大的气场,让人一进入就即刻变得清醒和冷静,陈列架上密密麻麻的铅字,排列得整整齐齐,克制的力量蕴藏其中。虽然这里本质上是一间商店,你却能感受到厚重而浓烈的博物馆气息。各式字体,各种大小的铅字居然让我生畏,我几乎不敢去触碰那突起的痕迹,这些熟悉的汉字,顷刻间变得如此陌生。

日星铸字行的创始人原本计划开一家中型印刷厂,却因为印刷机厂商无法按时交货,便先从铜模铸字卖铅字开始。随着客户业务稳定,已无法回头做印刷厂了。

上个世纪70年代是铸字行的黄金期,当时整个工厂员工有30多人,一天最少卖掉2、3万个铅字,而现在一年也不过卖出几千个铅字。

铸字行有较为严苛的规定,但凡拿出的铅字即视为购买,不得再放回。铅字众多,即使分门别类,也容易让人看花眼,因此如果你找不到想要的字,可以直接写下来让店员帮忙寻找。当然,这样也错失了在铅字中漫游的奇妙体验。铸字行并没有规定不许说话,然而这里强大的气场让光顾的客人不敢发出任何声响,和店员沟通也尽量压低声音,仿佛喉头发出的每一个字眼都会打破应有的宁静。

在铸字行待久了,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此时此刻的你会如此克制和沉静。当浮躁成为日常,我们远离沉淀已经很远,铸字行老板日复一日的坚守,对技艺的守护,对文化的传承,就体现在这一个个无比沉重的铅字之中。于是,当我们触摸这凹凸不平的纹理的时候,我们便产生了敬畏之心。

坦白说,这不是你来到台北一定要去的地方,连看书都在kindle上看的时代,这样没落的产业并不能吸引每一个人的目光。但如果你想要探究台北城的文创积淀,这里想必会有你要的答案。

而对普通游客来说,可以说得上是廉价的铅字,也不失为别具巧思的伴手礼,铅字所表达的情谊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台湾小巨人-拒绝上亿人民币 日星坚守铸字行》 作者:《工商时报》邱莉玲

宝藏岩国际艺术村:遗世独立的冷僻境地

台北的庙宇众多,宝藏岩不足为奇,它的特殊性在于这里是台北市第一处聚落型态之“历史聚落”。

早年间,这里是国民党撤退台湾后的营区,1971年,营区从宝藏岩撤走后,地区开放,老兵定居,移民涌入,聚落加速扩张,这里成为进山入庙的眷村。本属“违建”的宝藏岩聚落,在经历过拆与不拆的波折后,如今以“宝藏岩国际艺术村”的身份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走进艺术村,曾经眷村的模样原封不动地展现在我眼前,虽然已经开发为艺术区域,但并未进行过度的修整,除了正常修缮的痕迹之外,那粗糙的水泥墙,破旧的巷道和凌乱的草堆,让人恍惚时间定格在过去混沌的年代。

如果要参观眷村,这里绝不是首选,但结合了原创艺术的冷门小众之地,相信可以吸引到和我一样想法的人。在聚落中穿街走巷,你可以仔细地研究眷村的结构,你甚至可以走进每一间房屋,看一看那个年代的住家是怎样的环境,在空地上,仍然可以找到不少居民生活的细节,通过这些真实的物品,你就可以想象得到眷村生活的画面。

每一幢房屋都有它的历史,湖南李伯伯的旧居,江苏张爷爷的故地,你可以在房屋门口的简介牌上了解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以及他们的过往生活。而打开房门,原有的居家空间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创意天堂,在原有房屋结构之下,将装置艺术作品放置在不同的空间之处,似乎也有一种时空对话的意味。

聚落之中不乏一些房屋的断壁残垣,故意留在原地的目的,大致是希望游览者可以自行发掘残败之美吧!就好像眷村如今也可以焕发新生一样。阳光照射下的线条,裸露砖墙形成的画框,钢筋混泥土的勾勒,就算你不是艺术家,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创作出极具个人特色的摄影作品。

目前,宝藏岩国际艺术村共有十四间艺术家工作室,此外还规划了排练室、展览室和户外展演空间,为国内外的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空间。

依山而建的宝藏岩聚落,显得有些遗世独立。曾经近乎被忽略被抛弃的生存空间,与发展中的城市相比已然显得格格不入,经过保存和规划之后,小众艺术的入驻也未能带来充沛的活力,不过这仿佛也应是这方土地该有的味道,就如同它的处境一般。

参考文献:
1.台北国际艺术村|宝藏岩 ***
2.台北小调|聚落新生:违章艺术下的宝藏岩 作者:《澎湃新闻》

松山文创园区:令人惊喜的展览

前往松山文创园区,主要是为了参观全球第三座红点设计博物馆,很可惜,抵达后被告知,目前这座位于台北的红点设计博物馆已经关闭,近期都没有展览,不再对外开放(2018年6月)。千里迢迢赶来听到这样的消息,多少有些失望,于是游览松山文创园区则成了当下的唯一选择。

松山文创园区的前身为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松山烟草工厂。1998年,因都市空间规划、需求量下降、香烟市场竞争力下降等原因,松山烟厂因此走入历史,成为闲置的厂地,直到2001年,台北市政府将此处定为第99处市定古迹,因而串起了文化、艺术、观光、休闲等活动。

白天的园区很是幽静,满目苍绿,更像是一处都市公园。锅炉房、制造工厂、办公室保留了上个世纪工厂的模样。这些斑驳的建筑外表之下,你可以想象得到曾经盛世的制烟年代,以及一间间厂房内满载着的青春年华。

在祖国大陆,由老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并不少,大抵都相差不多,这里也不例外,倘若只是游览园区,你并不会有特别的感受。

松山文创园区的精华其实是在精心安排的艺术展览之中,如果你不是有特别的看展需求和目的,来到园区随便哪个展览都值得你来感受,无论主题是否能吸引你,你都不应该错过一次了解台湾本土文创文化的机会。

看展的一个细节让人很是震撼,那天有一个日本与台湾教科书对比的展览,门口的志愿者是一位老奶奶,她告诉我,因为这里展出的课本都可以触摸及阅读,所以请先洗手消毒,再观展。说完,她指了指入口处放置的清洁酒精和纸巾。这还是我第一次参观展览有这样的体验,或者说这也是我们境内策展机构从未考虑过的细节。足够细小,但却是一场震撼教育。

除此之外,展出的文创产品也让我惊讶于台湾设计的力量和质量。

从实用性、美观性上来说,台湾文创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在华人世界中首屈一指。我个人在境内也了解过不少文创产品,大多都让人失望和乏味,而在台北,仅仅是这样的一个展览,就足以让你感受到台湾人的创意精神和力量,恐怕是我们暂时追赶不上的。

这个方便面的创意产品吸引了我的目光。从环保考虑,选择纸质包装自然不用多说,酱料更是放在了可以融化的胶囊之内,不仅使用起来极其方便,也减少了塑料包装的使用。

作为旅行指南,松山文创园区本身恐怕并不足以列入旅行计划之中,所谓的日式建筑和巴洛克风格的花园,也都是宣传的词汇罢了,但园区展览的质量可谓值回票价,如果你对文化产业很有兴趣,或者本身从事相关工作的话,利用半天的时间消磨在此,相信你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松山文创园区 ***

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城市夜公园

相较松山文创园区而言,华山文创园建造得更早,也是台湾第一个文创园区。华山1914创意文化园区,前身为创建于1914年的日本"芳酿社",曾是台湾最大的制酒工厂之一,开启台北酒工厂的黄金时代。1987年4月1日,随着搬迁,华山作为酒厂的历史宣告结束,并至此闲置。2002年,当地政府发布六年经营计划《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预计以57亿元经费,利用公卖局旧烟厂闲置空间,由北至南设置包括华山在內的5个“创意文化园区”。2003年,华山艺文特区正式转型为“创意文化园区”。

夜晚的华山文创园如同都市的夜公园,年轻人聚集在这里逛街聊天,成为一处至潮之地。晚间虽然没有什么展览可以欣赏,但仍有不少文创商店和精致料理餐厅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台北的夜晚并不凉爽,却也没有影响大家欢愉的心情。

去的那天刚好有戏剧表演和音乐会,大排长龙的队伍占据了园区中心的大部分空间,这也是在我的城市少见的一幕,估计也只有明星的到来才会吸引如此多的年轻人。

华山的氛围甚至要比松山更胜一筹,文创园区不是空壳的展览馆,光有文艺气息并不足以结合生活,而华山却仿佛活了起来,生动活力的血脉生长和蔓延在这片年代悠久的土地上,青年人的到来不仅赋予了精神上的创意,也带来了鲜活的生命。想想境内的很多文创园沦落为办公基地的处境,你就会强烈感受到台北深植于根底的文艺情怀。

文创园在夜晚并没有过多纷繁复杂的灯光装饰,甚至大片的区域黑压压一片,反倒显得格外宁静。似乎来到这里的年轻人都具有一颗文艺的内心,在树下谈情歌唱,流连于一间间的店铺,坐在街边酒吧的座椅上谈天。文创园不再是文艺的空间,而是休闲的乐园。如果来到台北,晚上没有特别的安排,不妨来到此地,看看曾经的制酒工厂如今的都市面貌。

APP内查看更多攻略
0
举报
推荐阅读
加载更多
温馨提示
APP阅读体验更佳,前往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