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中提及地点

川西高原上,有一座红色的“天空之城”(三)

本文系马蜂窝内容频道“马蜂窝地理”栏目出品,该连载为国内第一篇关于色达佛学院的全方位深度报道。

人们最开始关注喇荣五明,大概都是因为那漫山遍布的红色房屋。无论小小的僧舍、还是壮观的坛城与经堂,五明佛学院的建筑全部遵从藏式传统,具有鲜明的宗教与地方特色,每栋建筑身上都蕴含着喇荣五明的历史文化因子。

佛学院建筑考

一、僧舍

为了保持学院内部清净,避免心念染污,佛学院规定:男众与女众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分开。从区域上来讲,以学院内的取水处——龙泉水井为界,水井以东的山上区域为男众(喇嘛、男居士)居住区,水井以西的山下区域为女众(觉姆、女居士)居住区。常住的僧侣未经许可,不可以随意走到异性居住的区域去。

遍布山坡的僧舍,以觉姆经堂与喇嘛经堂为中心,形成众星捧月搬的“簇拥式”布局。越向外扩展,僧舍的建成时间就越短。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佛学院大约有1万多间小木屋 。若是走进居住区便会发现,远看似乎还算整齐的小红房子,到了近处看则显得毫无规则,房子大小不一高低不平,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

这些木屋为中国建筑体系中最为传统的井干式结构,普通一间屋的空间面积大概为3.5米×2米,减去墙体空间后,总面积不会超过六平方米 。屋子的建筑材料各异,好一些的有钢筋混凝土,当然也有木板、塑料板甚至是苇席的,屋内陈设当然也比较简陋。房间中往往会摆放佛像、书架以及其他日用品,留给僧人的睡眠空间小之又小。房子里没有上下水,也几乎没条件洗澡,厕所是要走一段路的旱厕,用水则需要去泉眼处取水。

木屋的建设,在学院初创时期,大多为僧人之间相互帮助搭建, 建房子的木材都是从外面运进来的,然后运到扶贫招待所门口供大家挑选出价。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在在喇荣想要建一栋属于自己的木屋,要经过学院审批才能得到居住用地,在色达县有成熟的建筑团队来帮助建造木屋,一间木屋的造价在5-10万之间。

密度如此之高的色达僧舍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属于极其罕见的个例。大量木质结构建筑紧密建在一起的结果便是容易带来安全隐患。2014年1月,佛学院觉姆经堂后方的僧舍就曾因电线老化发生火灾,因房屋密集,周围没有水源,地处高原,交通不便,道路狭窄,消防车不容易上去,火势迅速蔓延,烧毁了一百多间僧舍,损失惨重。

佛学院僧人的居住环境呈现着显而易见的艰难。然而近30年来,仍有如此之规模的信众选择在此定居学习,其意志之坚令人敬佩。也或许他们是通过肉体上的苦修来获得精神层面的磨练与升华,我们眼中的痛苦或许是他们的愉悦之源泉?

二、坛城

在学院里,只要向喇荣沟的西北方向望去,能看到佛学院的主路一直通向山顶部一座圆底尖顶的金色宫殿,顺着主路一直往上走,便能抵达文殊大幻化网坛城——整个佛学院最高深圣洁的所在。

坛城的概念来源于印度佛教密宗,指的是密宗佛陀与他们的眷属聚集的道场——通俗的讲,就是佛陀的家。坛城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大多以唐卡和壁画形式出现,如果去藏地的其他寺庙,在墙壁或天花板上都能看到精美绘制的坛城形象。藏族僧侣在绘制坛城时必须尊奉固定的格式,造像的规格尺度有明确规定,不得改动以免降低其神圣性。

五明佛学院拥有这座世界上唯一可以转绕的实体坛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法王晋美彭措通过在国外弘法募集的资金、以及国内信众的捐赠建造了这座坛城。建设坛城的主旨,是要提示那些学僧和修法者——不管在哪里、在做什么,都要时刻去观想和凝望坛城,来获得信念上的加持。

坛城为混凝土结构,分为8边形,每边形内部又分为左中右三部分,每部分里至少供奉着一种护法,总共四十位护法神。坛城共分三层,首层是转经筒长廊,面向所有信众开放。坛城的东侧有台阶,通过一个铁门就可到达二层,二层面向外面排列着一圈房子,护法神与法器大多供奉于此。坛城顶层是秘殿,并不对外开放,据说里面供奉着大威德、密集和时轮三位金刚,以及很多罕见的密宗佛像、舍利等圣物。

几乎每个到五明佛学院的人都会去转坛城,按照法王传下来的说法,每转一圈都会为自己或他人增加功德。下等功德要转108圈,中等功德要转1080圈,上等功德则要转10800圈。 在坛城转经的信徒大多步履急促、脚步匆匆,来自牧区的民众们佩戴着金银饰品、腰间别着藏刀,转起来饰物随着脚步的节奏碰撞在一起,发出奇异的声响。

从早晨五六点到夜间十一二点,始终可以看到在坛城内外转经的人。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即使转上两三圈,也会让人感到气喘。望着那些一看便知是常年在此转经的信徒们,除了单纯的敬佩,更惊奇于他们对于自身精神世界的攫取、通过信仰以提炼出力量,一圈一圈,让这坛城似乎因他们而流转了起来。

三、经堂

1980年,法王晋美彭措为振兴藏传佛教,来到人迹罕至的喇荣沟,办起了小规模的密宗讲经班,向他的三十多名弟子们讲授密宗精要。当时的讲经场所只是几座小木屋和茅棚,据佛学院的上师索达吉堪布回忆,他刚到佛学院时,条件比现在差太多,大约有10年左右的时间,都是在烈日暴风中听闻佛法。

“有一年冬天,我们坐在外面的空地上学习《释量论》,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地上冻得坚硬如铁,没有坐垫,大家都直接坐在冰地上,身上也没有盖的东西,一个个像雪人一样。有时突然刮起狂风,书就被卷走了,到处去找。这种情形经常发生。”

1987年,佛学院被国家正式批准成立后,学员人数已近千人。到了90年代, 五明佛学院获得长足发展,学员人数像滚雪球一样成倍增加。过去的小木屋和茅棚显然无法支持这样的人员规模,依靠着上千喇嘛、觉姆,以及数十位汉地居士的自我劳动,先后兴建起了木结构的喇嘛经堂、觉姆经堂与汉经堂(这些经堂在后期皆因老化而进行了拆除与翻修)。

2010年开始,佛学院聘请成都的工程团队,花费两年时间建起了混凝土结构的新经堂。2014年,校方又筹集资金建立了可供学员居住的综合楼。整个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教学场所在20年的时间内一步步的完善起来。

喇嘛大经堂是一幢完全木结构的长方形环状建筑物。占地数千平方米,朱红立柱,赭红墙面,暗红窗框,屋檐与栏杆上间或绘有红黄白色图案,整体色彩热烈庄重。底层四周为长廊,铺着深绿色花纹地摊,可坐二三千人,是佛学院的学员听经讲经说法的地方。二楼四周为几十个空房间,主要是喇嘛们小范围上课用。

觉姆经堂是佛学院里气势最为恢弘的建筑,可容上千觉姆上课。佛学院内的觉姆人数远远多于喇嘛,所以觉姆经堂比喇嘛经堂大且更为华丽。

《点击此处可进入专题第一篇》
  《点击此处可进入专题第二篇》

APP内查看更多攻略
0
举报
推荐阅读
加载更多
温馨提示
APP阅读体验更佳,前往下载APP